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是2014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建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2016年5月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以生物免疫治疗,生物信息研究、生物医学转化为主旨路线,立足甘肃省及西部地区针对高发病、常见病进行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实验室宗旨是以我国西部地区地域、经济、人文特点出发,聚焦西部地区特色消化系统重大、高发肿瘤及慢性疾病的发病特征、病因学分析及诊疗相关关键技术的临床转化,开展多种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及慢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于2019年获得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和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备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再生作用的临床研究),形成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科研转化发展模式。
实验室占地面积1000㎡,按照功能划分为分子实验室,细胞间,暗室,流式细胞间以及电泳室等。拥有全自动全自动磁性细胞分选仪、密闭式流式分选仪、全自动可加热组织处理器、荧光定量PCR仪、倒置荧光显微镜、正置荧光显微镜、荧光体式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等设备,价值约2000万余元。
实验室组织架构: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汛教授,执行副主任姚佳副研究员,副主任张建军(副主任医师),副主任雒扬(副主任医师)。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一、干细胞治疗西部高发消化系统慢性及缺损性疾病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
1. 干细胞及其外泌体治疗终末期肝病、促进肝再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干细胞的体外诱导定向转分化及类器官培养,生物人工肝相关研究
3. 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脏炎癌转化相关研究
二、 西部重大高发肝胆胰、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免疫细胞治疗西部重大高发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1. 表观遗传基因及环境胁迫(如重金属暴露)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重金属镉暴露的危害及其与肝癌等消化道肿瘤的互作关系
2. 免疫细胞及CAR-T细胞治疗西部重大高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三、消化系统肿瘤早期筛查及早诊早治平台建设
1. 5G互联网+内镜人工智能大数据早癌早诊早治平台搭建与应用
2.胃癌筛查液体活检标记物的筛选与验证
3.消化系统多癌种早筛液体活检标记物的筛选与验证
技术服务:
本实验室现有人员41名,固定工作人员16名。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陇原青年创新人才3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实验室团队人员25名,其中副高及以上成员17人,包括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4.8岁,博士占44.4%,硕士及以上占100%。重点实验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共计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51名。
对标兰州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平台管理的要求,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合作“高发肿瘤及重大慢病防控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甘肃省重大疾病临床及生物信息资源库”,以加强学术交流与科学分类生物样本为目的,与上述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资源库位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部负二楼,占地面积约100平米,专职工作人员4名。目前承担生物样本前处理、保存等工作。样本保存容量20万份,保存种类包括血液(血清、血浆与血细胞)及液氮快速冻存组织(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截止2022年5月,已储存样本5万余份。资源库提供生物样本采集及临床信息采集、处理、保存、质量管理等相关样本科学技术服务,可充分支持各类相关项目的研究学习。甘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引进国外高端人才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的同时,也积极赴各个合作单位进行项目研讨与交流合作。
实验室坚持多方投入、定期评估、择优支持、动态调整、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致力于打造服务临床、发展基础研究、实现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科研平台。现阶段实验室入科教师与学生共64名,实验人员实施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实验室的管理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与制度化,保证实验室的高效率运行与高水平管理。为加强学科高水平基础研究与拓展交叉学科应用发展,实验室重视院内、省内、国内及国际间科研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在发展规划、课题评估和科研进展等方面进行多次研讨交流,同时与其他科研单位不定期举行学术交流座谈会。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1号,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门诊楼23楼
邮编:730000
电话:0931-8356654
传真:0931-861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