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室导航 > 消化科

消化科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消化专业是由我国著名消化病专家杨英福教授创建于1949年,因在1950年成功完成中国首例胃镜检查而闻名于全国。消化专业是原兰州医学院最早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培养资格。近年先后评为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批准建立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甘肃省消化内科专科联盟;获批首批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入选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型学科、甘肃省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甲等);认定为胃癌转化医学与应用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胃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

            科室现有医师17名,其中博士13名,高级职称14名,博导1名,硕导9名;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兰州大学萃英讲习教授1人,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3人等。下设住院部病房、门诊、内镜中心、胃肠病实验室等功能单元,建设形成了胃肠疾病、消化内镜、肝胆胰疾病、胃肠动力与心身疾病四个亚专业。科室现有病床50张,内镜诊疗间10间,拥有电子胃肠镜、共聚焦、超声内镜、胃肠动力学检查系统、肝纤维化检测仪等60余台/套先进诊疗设备。开展了对消化道早癌、出血、息肉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等疾病的内镜下微创治疗工作,在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消化内镜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多年学科综合排名位列复旦大学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西北区前四名,甘肃省内第一名,团队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甘肃省优秀医师团队等荣誉。

            科室鼓励员工就临床工作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发现,针对西部地区高发和重大疾病展开长期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在慢性胃病的诊断和治疗、早期胃癌、慢性肝病、胃肠动力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近10年,科室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惠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及其他各级科研项目共计60余项,总资助/配套经费达3000多万元。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甘肃省医学科技奖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70余篇,获得国家版权及专利证书13项。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组委员、甘肃省消化病学主任委员等多个重要学术任职,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甘肃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科室承担兰州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进修医师带教等教学任务,近十年毕业博士研究生近30名、硕士研究生近100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年均本科生教学300余课时、指导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150余人次,接收并指导进修医师20余人次。同时,通过学术会议,基层项目合作,甘肃省消化内科质控中心、专科联盟等活动为基层人才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

           多年以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始终以“以人为本,患者第一,服务社会”为宗旨,努力促进科室建设全面化,管理科学化,发展均衡化,过程重要化,社会服务宗旨化。通过团结协作、踏实进取,共同努力使科室临床诊疗水平大幅度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得到保障,科研、教学水平与实力明显上升,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         消化科将临床诊疗技术与科研项目的开展与开发列为科室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通过技术支持科研,科研反哺技术的有效融合,实现技术与科研的互促互进。近年来,科室在现有诊疗基础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开展新的诊疗项目和技术,着力培育和发展科室特色技术。同时,鼓励人员就临床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西部地区高发和重大疾病等展开长期深入的研究,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经过历代消化专家的艰苦创业,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肝硬化综合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综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Hp相关性疾病、胃肠动力学及其他消化道疾病诊治及研究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突出进展,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技术均位居省内领先水平,部分项目达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一些高层次的成果,提出了甘肃省胃癌防控策略及模式,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等。

            消化内镜中心与消化实验室是消化科两大特色技术单元,配备有先进的电子胃肠镜、共聚焦、超声内镜、小肠镜、胶囊内镜、胃肠动力学检查系统、肝纤维化检测仪等60余台/套诊疗设备,能够满足科室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需求。新消化内镜中心面积达到1000平米,开设10间独立的诊间,是省内配置最高、最先进的内镜中心之一,除开展常规消化系统疾病诊治项目外,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超声内镜下诊疗技术(EUS)、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法(EIS)、经口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POEM)、经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小肠镜下诊疗等先进技术,对消化系统早癌、食管狭窄、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内镜中心开展各种急诊内镜止血治疗技术、异物取出术、无痛舒适化内镜技术、放大内镜精查技术、食管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胃石碎石术等技术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消化实验室全智能胃肠动力学检测工作站的引进,对反流性疾病、酸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检测和指导治疗方面十分有益,同时开展生物反馈治疗便失禁和顽固性便秘、胃泌素监测、肝脏纤维化与脂肪肝无创检查等技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依据。计划通过今后的不懈努力,各项技术和科研能够有更重大的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使科室成为国家区域性临床诊疗、会诊、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心。

            近10年,科室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惠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及其他各级科研项目共计60余项,总资助/配套经费达3000多万元。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甘肃省医学科技奖多项;发表各级论文200余篇,其中SCI70余篇,获得国家版权及专利证书13项;团队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甘肃省优秀医师团队。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组委员、甘肃省消化病学主任委员等多个重要学术任职,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甘肃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          秉着“人力资源是科室建设的第一资源,是科室可持续发展动力之源”的团队建设原则,坚持将科室人才培养、引进及团队建设作为科室工作的重点。多年来,科室切实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和科室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团队。坚持以内部培养高水平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主,结合从海外/发达地区引进高水平专兼职人才等方式,构建具有相当实力的学科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科室人员技术力量雄厚,团队结构有序完善,目前团队共有人员51人,其中医师17人、护理31人,科研及其他3人。其中医师团队高级职称占比达82%,博士学历占比达76%,护理团队中级职称以上占比61%,本科学历以上占比65%。团队荣获“全省优秀医师团队”“中国产学研创新团队”等荣誉。

            学科带头人:周永宁,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优秀专家、兰州大学萃英人才等称号,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甘肃省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甘肃省老年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会消化学组委员等重要学术任职,《Frontiersingenetics》副主编。

            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姬瑞,荣获甘肃省优秀医师、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称号等,担任甘肃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专业学组成员、甘肃省老年医学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

            科室副主任、学科带头人:郭庆红,荣获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等。担任甘肃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委员等学术任职。

            科室副主任、学科带头人:陈兆峰,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项目,荣获多项内镜技术奖项。担任中华消化心身联盟甘肃省委员会理事、甘肃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理事、甘肃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等学术任职。

            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玉平,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业委员会免疫代谢学组全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样本整合研究分会委员、甘肃省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交叉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等学术任职,担任《CurrentStemCellResearch&Therapy》、《OncologyReports》、《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

  •        消化科护理站:0931-8356224

           消化科医生办:0931-8356607

           消化科示教室:0931-8356623

           消化内镜中心:0931-8356268

    邮箱:

           ldyyxiaohua@163.com

科室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