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心脏中心完成室间隔穿孔(VSR)及卵圆孔未闭(PFO)的介入封堵治疗,使得我省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再次迈上新的台阶。
男性43岁患者,7月前因外伤(刀刺伤)致心脏破裂,外院紧急开胸手术修补后遗留外伤性室间隔穿孔,患者常感胸闷、心悸不适,于我院就诊后明确为室间隔肌部穿孔,心室造影检查提示室间隔中段穿孔,孔道不规则,于8月31日在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张钲指导下,心内科CCU主任白明带领手术团队给予植入7×10mm室间隔肌部封堵器,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无血流通过室间隔。术后恢复良好,患者自觉胸闷、气短消失,术后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漏,目前已痊愈出院。
另一患者系63岁女性患者,既往体健,无心血管危险因素,近3年常被头晕、头痛困扰,2年前因单侧肢体麻木诊断脑梗塞,近期因头晕症状加重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卵圆孔未闭,转诊于白明主任门诊,门诊诊断可能是卵圆孔未闭引起的矛盾性栓塞及头痛等不适症状,进一步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提示有通过卵圆孔的气泡,明确了系卵圆孔未闭引起的脑梗塞及头痛症状。于9月2日为患者植入18mm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术后患者自觉头部不适症状减轻,复查右心声学造影过卵圆孔气泡消失,患者痊愈出院。
室间隔穿孔(VSR)是相对较为少见的结构性心脏病,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发生缺血、坏死出现破裂,更为少见的病因是外伤引起室间隔穿孔。传统外科需要等待3~6个月心肌水肿完全消退、心肌纤维化后方可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手术。而伴发室间隔穿孔的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因为循环衰竭无法等到手术时机而死亡。室间隔穿孔封堵则可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可实施,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后患者循环状态可明显改善,挽救患者生命。
卵圆孔一般在生后第1年闭合,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能闭合称卵圆孔未闭(PFO),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在正常人群中约4人中即可检出1人患有此病。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心房间的分流,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而认为无关紧要。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血栓、气栓、脂肪栓子通过未闭的卵圆孔可进入左心系统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而且对于发生过血栓栓塞事件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再发栓塞风险依然很高。因此,针对病因治疗,封堵高危人群开放的卵圆孔,可降低患者的患病率。另外,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等的发病有关,封堵未闭的卵圆孔可改善上述患者的预后。
我院心脏中心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常规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经导管封堵、心房颤动患者的经皮左心耳封堵治疗。近年来,该团队着眼于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DVD)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研究并逐步开展该类疾病的经导管治疗,为无法耐受传统外科瓣膜手术的高龄患者带来了福音。经导管治疗结构性心脏病具有损伤小、手术成功率高、患者恢复快且美观等优势。推动了我省在结构性心脏病的经导管治疗的发展。
(新闻来源: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