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兰州市第一例新冠核酸阳性病人出现以后,兰大一院立即启动核酸检测应急预案,面对比平时多了好几倍的核酸标本,从全院增派人员,增加设备,由传染病研究室、检验科、中心实验室、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精准医学实验室等具有PCR检测资质的20余人组成了检测队伍,分五班开启了24小时不停歇工作模式,不分昼夜连轴转,只为跑到病毒的前面,为疫情防控增加一把“利剑”。
连日来,全市核酸检测工作量猛然暴增,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全市几百万市民连夜有序开展第一、第二、第三轮核酸采集,焦急地等待着检测的结果。
科室主任李俊峰从出现疫情到现在,每天吃住在医院,已经连续一周多没有回家,和工作人员一起,靠前指挥。他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紧急会议,给全科一次又一次的统筹安排,电话有时打到发烫,声音打到嘶哑。
面临着来自不同科室的工作人员,要保证质量同质化和生物安全,又要保证检测时限,同时还要适应新的检测系统的学习,对于连续不断的新问题,科室沉着应对,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同时,围绕生物安全和检测质量,以小组培训为基础,科室组织全部检测人员在工作的间隙,定期集中组织线上线下培训。
兰大一院传染病研究室就是一个无声的战场,全天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夜间灯火通明,三部电话接连不断的在耳边响起。
核酸检测,繁琐而细致,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失误,从穿脱防护服到扫码、排序、加样、提取、扩增、审核等步骤,核酸检测的检验人都把责任和使命转化为战斗力,用眼力和专注力与新冠病毒针锋相对,让新冠病毒“无处藏身”。
数个日夜,加班加点,每个人都忙得到不会说话,满眼都是标本、曲线……无论是传染病研究室,还是来自其他科室的人员,大家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和高风险的检测,核酸工作者展示了平凡里的伟大,常态里的淬炼。
决胜在“常”,百炼成钢。每天常态的坚守,练就了大家钢铁般的意志!无论是57岁的杨彦麟主任检验师,还是53岁的文冬菁主任检验师,还有42岁的耿锦楠副主任检验师,还是家有两个小孩的周伟、何强、魏喜生、张晨、孙晶晶,还是仍在新婚蜜月期的刘才周,以及刚刚忙完三甲评审后进科的陈杨,都全心全意投入到了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就连8月份才从学校毕业来到传研室的刘俊枫、刘燕玲虽然没有PCR上岗证,但主动要求承担核酸检测的外围工作。
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歼灭战中,兰大一院的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冲锋在前,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城市,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医者誓言!大家相信,只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就一定能打赢这一仗。
文|传染病研究室 刘燕玲
编辑|党委宣传部 南如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