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内新闻

兰大一院儿科救治数名意外伤害患儿:疫情居家有风险,安全防护需加强

兰大一院儿科救治数名意外伤害患儿:疫情居家有风险,安全防护需加强
2022-11-30 18:33:20


疫情期间儿童居家学习、生活,家庭作为儿童最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也是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的地方。兰大一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自本轮疫情以来,先后收治了数名经历意外伤害的儿童,目前患儿均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已办理出院或接受进一步的恢复治疗。



消化道异物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经口意外伤害,轻者引起疼痛、进食哽咽,重者可引进大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兰大一院儿科成功救治4名消化道异物患儿。2例患儿分别被游戏币和金属开盖器卡在食管上段,1例患儿为误食纽扣电池导致食管中段坏死,此3例患儿在消化内镜李博文副主任医师团队的内镜手术操作下,均成功取出异物,对于食管损伤给予了后续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另外1名11月龄患儿误食了海洋宝宝(也被称之为泡大珠,是一种吸水性树脂,里面所含的丙烯腈或丙烯酸酯都有一定毒性),数天后出现呕吐、腹胀,急诊入院后诊断为肠梗阻,在麻醉手术科的保驾护航下,小儿外科团队在微创腹腔镜手术下成功于肠管取出数枚肿大的海绵宝宝,患儿目前恢复良好。

支气管异物是临床常见急症,多发群体是2岁以下的儿童。近期3名年龄3岁以内的幼儿在一边进食一边玩耍后出现咳嗽、发热症状,对症治疗后病情不缓解,其中有2名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当地医院医生积极联系兰大一院PICU陶仲宾主任,经综合评估疫情风险,及时转入兰大一院PICU,在麻醉手术科全力保障下,凌继祖副主任医师指导内镜团队,成功将卡在气道的异物取出,包括塑料片、大豆、小油葵,术后患儿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1周内均办理出院,得到了患儿家属的认可和赞誉。



高空坠落也是儿童居家容易出现的意外事故。1名学龄儿童不慎从6楼坠落,当地120急诊将患儿转诊至兰大一院PICU,经初步评估,该患儿存在创伤性休克、肺出血、颅骨骨折等病情,陶仲宾副主任医师立即组织PICU医护团队展开抢救治疗,考虑患儿存在多方面外科情况,联系神经外科、胸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妇科,以及放射、超声影像科室进行多科协作,进一步精确评估了患儿病情,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后续治疗方案,该患儿入院后1天休克得到了纠正,第2天恢复了意识,顺利拔除了气管插管,目前患儿进一步恢复治疗中。家属得知患儿病情恢复如此顺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温馨提示】

儿童居家学习、生活,家长一定要做好居家防护,为孩子筑牢安全防线,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避免误服

家里的各种药片、药水及硬币、纽扣电池等最好放在孩子触摸不到的地方,避免孩子误吞;消毒剂应妥善管理,不要用饮料瓶存放消毒剂,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开瓶能力,最安全的做法是把那些不安全的东西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做好家庭教育,告知孩子不能随意尝试,或者告诉孩子“妈妈给的才能吃”。

避免坠伤

孩子在家还可能发生坠伤,包括坠床、从凳子桌子上掉下来,甚至坠楼,要保证儿童活动在监护人视线之内,窗下、阳台不要放置桌椅,也不要放置床、沙发等家具,防止孩子攀爬。如要放置,必须确保窗户封闭不能打开。

避免割伤

刀具、利器等有可能造成危险的物品,应小心收纳在小孩无法接触到的地方,不可将剪刀、刀、叉或其他工具等放在床上、沙发上或其他坐卧仰躺的地方,以免孩子被割伤或刺伤。不可用锤或其他工具或板凳锤砸地面;不可将刀具、利器等有可能造成危险的物品向房顶抛物,以免孩子受伤。

避免烫伤

烫伤也是儿童居家常见伤害,家长告诫孩子不可玩火,不要让孩子单独进浴室、厨房,让他们远离热源;暖壶,盛有开水的水杯等高温容器要安全摆放,防止孩子烫伤,家长在厨房做饭时尽量关门,以防孩子突然闯入;从微波炉里取食物时,确保孩子不在周围;餐桌上尽量不放没被固定的桌布;给婴幼儿洗澡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

避免窒息

最好不要给3岁以下的幼儿吃炒豆、瓜子、果冻、榛子、松子、蚕豆等食物,如一定要吃,也要将食物弄成很小的碎块后再喂;塑料袋、垃圾袋等要收起来,防止孩子拿到后,套在头上玩耍导致窒息。

有效看护

家长一定要有效看护,尤其对婴幼儿要做到伸手可及、不间断、不分心:6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两三岁左右的孩子,要保证24小时有人看管,即使孩子睡着了也不要单独留在屋内;不要把孩子交给未成年人看护。


文图|儿科 李博文 陶仲宾

编辑|党委宣传部 刘丽君 樊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