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以生命的名义 ——来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伤员转运救治现场的报道

以生命的名义 ——来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伤员转运救治现场的报道
2013-07-26 00:00:00


 2名岷县灾区的急危重伤员1小时候到我院!”

“伤员30分钟后到我院!”

“伤员10分钟后到达!”

“准备接伤员!”

……

725日的兰州,大雨如注。救护车的鸣笛声划破漆黑的夜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集合到位,完备准备,有序待命。2名来自岷县重灾区的急危重伤员正紧急转运来院,因病情危重,医院总值班通知重症医学科准备收治。

兰大一院重症医学科是国家重点专科,为目前甘肃省唯一一家正规、综合的急危重症监护病房。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多名患者生命,好转率为87.3%。外科危重症诊治及护理质量方面均处于省内先进水平。在甲流、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多项政府指令性医疗救治工作中表现卓越。

 收治在这里的,都是急危重患者,很多患者送来时,生命体征都已非常微弱。多次执行重大救治任务的经验,打造出了这支临危不乱、迅疾反应的坚强队伍。这支平均年龄不过35岁的年轻队伍,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反应速度和沉着表现,在这里,每一个毫厘动作都事关生死,每一秒钟都需要全身贯注与死神拉锯。

7·22定西地震发生后,兰大一院责无旁贷成为灾区转运伤员收治定点医院,重症医学科又一次担当重任,担任起急危重伤员的救治重任。

1950,由地震灾区岷县转运来兰的2名地震灾区急危重伤员到达兰大一院,均为高龄老人。一名患者女性,67岁,脾切除术后,骨盆骨折;一名患者男性,75岁,双侧肺挫伤,双侧血胸,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立即有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在救护车内对伤员进行简单应急处置,伤员迅速经“绿色通道”转送进入位于5楼的重症医学科。

年轻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丝慌乱,面对有备而来的紧张,全体医护人员沉着应战。医务人员整齐分为两组,一组接通各种通道,保证伤员转运过程稳妥、快速;一组马上为伤员进行简单处置。进入病房,一切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伤员腰部损伤!”立即有十几双手臂齐齐伸开,组成平整的床面,从转运推车上平稳抬起伤员,稳稳移至病床。“检查有没有压红!”“检查有没有尿液!”……沉稳的声音在紧张的伤员收治过程中自发传递,每个步骤一丝不苟。“呼吸机准备!”“心电监护准备!”每一声果断的指令后,都有一个精准到位的动作配合一声镇定的应答:“到位!”全部过程井然有序、一气呵成,整个团队仿佛一个声音、一个动作,连呼吸都是相同节奏。事关灾难,命悬一线,在旁人看来本应当无比紧张和忙乱的工作,在兰大一院重症医学科,是训练有素的沉着和临危不乱的处置,只有这样的坚毅和果敢,才能保证转运的迅速和救治的得当,最有效地节省时间,第一时间投入抢救,才有把握与死神争分夺秒。

安置妥当,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健会同专家紧急制定抢救方案。医院总值班、医务处、护理部紧急抽调多学科专家会诊,一声令下,医院神经外、中医、泌尿外、胸外、普外、骨科、放射科等十几位专家连夜冒大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会同重症医学科医生救治伤员。

作为目前甘肃省唯一一家正规、综合的急危重症监护病房,兰大一院重症医学科现已收治4名急危重地震伤员,等待全体医务人员的,是连续多昼夜不眠不休的抢救,是一眼不眨面对各种生命仪器的记录,以及团队间默契如一人的有序配合。

以生命的名义,为医者的天职,这支年轻而优秀的百战之师,再次从容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