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两银一铜!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学子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球总决赛中喜获佳绩

两银一铜!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学子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球总决赛中喜获佳绩
2024-11-05 17:30:00

 

近日,合成生物学领域国际顶尖赛事——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在法国巴黎圆满落幕。此次比赛共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38支注册队伍参加,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三支参赛团队(LZU-China,LZU-MEDICINE-CHINA、GSLZ-A)荣获两项银奖、一项铜奖的优秀成绩。

 

 

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3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性合成生物学学术竞赛。比赛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运用合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针对全球或地方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iGEM分为高中组、本科组和研究生组三个主要组别。参赛者可以在环境、医疗、食品、基础研究、太空和时尚等十多个赛道中自由选择参与。竞赛周期长达一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物学奥秘的宝贵机会。

 

 

在比赛的答辩阶段,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三支代表队详细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感悟,参赛队员们紧密配合、齐心协力,LZU-China,LZU-MEDICINE-CHINA团队获得银牌,GSLZ-A团队获得铜牌。

 

 

同期,在英国剑桥落幕的国际定向进化大赛(International Directed Evolution Competition,iDEC)中,经过论文、网页及现场答辩的综合比拼,由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刘亚涛、金卫林、唐建明、吕晓等老师指导,由LZU-MEDICINE-CHINA队员组成的竞赛团队Northwest Union,取得了最佳科学贡献奖及最佳网页设计单项奖提名。此前,该团队在第三届全国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中已获得一项金奖。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坚持提前谋划、动员与部署,深入挖掘并广泛培育人才资源。同时,学院积极与国际医学教育和科研理念接轨,充分利用院内创新创业师资优势,不断推出更优更强的科研项目。近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已累计获得30余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奖项。下一步,学院持续强化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保障,为医学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团队1简介】

LZU-China代表队:Entero Guard, a probiotic system for safe and efficient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IBD

指导教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李汛教授(主要指导教师,兰州大学副校长,第一医院院长)、闫洁熙副研究员

兰州大学药学院:王欣副教授

队长: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李莫兰

生命科学学院:郑毅然、王宇辰

团队成员: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罗悦隽、赵文俊、叶哲如、黎晓楠、祝朴远、申屠晨阳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罗元昊、李丹、王瑞

萃英学院:滕文君

生命科学学院:王静怡、施政宇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贺镇宇、田耀杰、张睿哲

药学院:罗飘

数学与统计学院:曹青原、解博元

管理学院:武锦赟

威尔士:徐若灵

艺术学院:侯怡宁

广州美术学院:洪一可

中国传媒大学:杨越

四川传媒大学:李苗苗

项目介绍:

近年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LZU-China团队设计的“Entero Gaurd”是一个自动工程益生菌系统,可以有效和安全地诊断和治疗IBD。团队成员首先设计了一种含有ThsS和ThsR的生物诊断菌株,在检测硫化物后形成信号网络来检测炎症。然后加入基于CRISPR的编辑系统,通过控制药物AvCystatin的表达来放大信号反应。AvCystatin在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反应,激活细胞MAP激酶,诱导IL-10和IL-12/23的表达,从而有效缓解肠道炎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控制药物表达,LZU-China设计了一种带有PnorV的自杀开关,PnorV是一种关键的生物元件,可以检测肠道中一氧化氮的水平,并最终激活导致细胞凋亡的有毒蛋白MazF。这一项目设计能够为IBD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帮助IBD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团队2简介】

LZU-MECICINE-CHINA代表队:Enhance The Synthesis of SCFAs & GLP-1 to Regulates Glycolipid Metabolism

指导教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刘亚涛主任(主要指导教师)、金卫林教授、唐建明教授、吕晓医师

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唐荣冰教授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谢小冬教授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李超主任  

队长: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粟昭隐、王翔宇(副)

口腔医学院:赵彦棕

团队成员: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毕琦、杨凡、张子昂、王一帆、林奕丰、周美吟、马英奇、王宇涵

口腔医学院:虞沈涵、刘开颜、王煊乔、李晨晨、邵文轩、冯奕晨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魏金森

艺术学院:徐萌蔚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马贺昊

生命科学学院:范春玲

云南农业大学:谢晗雨

顾问团: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康巍瀚、王伟涛、史海舟、姚敏桦、刘雨佳

萃英学院:喻奕博、李昭诚

口腔医学院:韦晖、王蔚宁

生命科学学院:李子涵、何淑婷

数学与统计学院:杨忠裕

外国语学院:江怡静

法学院:毛玲小奕

兰州市肺科医院:吕媛

湖北大学:阮纹琪

项目介绍:

LZU-MEDICINE-CHINA关注二型糖尿病(T2DM),这是一种具有严重并发症且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慢性疾病。团队以益生菌ECN1917为基础,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增强BcoAT中scfa的合成,并编程GLP-1的葡萄糖响应性分泌,构建合成生物反应器。当餐后血糖水平升高时,GLP-1被及时释放出来,将血糖稳定到基线水平。LZU-MEDICINE-CHINA设计了一种GLP-1重组蛋白,以PelB作为连接GLP-1的先导序列,增强其细胞外分泌功能。DnaK是血糖控制模块的关键蛋白,通过柔性连接肽在GLP-1尾部表达,实现程序化释放。实验阶段,团队通过梯度稀释和ELISA定量检测,成功验证了葡萄糖浓度对GLP-1释放的调节作用。此外,团队通过不断与社会各界积极交流,获得改进与提升。

 

 

 

【团队3简介】

GSLZ-A代表队:SynBio missile : barrier clearance and immune enhancement strategy targeting OSCC tumor microenvironment

指导教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刘亚涛主任(主要指导教师)、吕晓医师

甘肃省人民医院:蔡辉主任(主要指导教师、甘肃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蒋凯医师

队长: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粟昭隐

口腔医学院:李骐丞、赵彦棕

团队成员: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贺玉立、王博巍、罗泽宇、马博言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董奕君

公共卫生学院:毛双伟

萃英学院:朱浩然、陈怡霏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马贺昊、黄芷睿

资源环境学院:张扬

法学院:王惠慧

生命科学学院:舒云璁

汕头大学:莫一凡

顾问团: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 :毕琦

萃英学院:喻奕博

历史文化学院:华益珺

南方医科大学:覃俊龙

河南中医药大学:万和伽

福建中医院大学:吴金灿

项目介绍:

通过多方面的策略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和增强免疫浸润细胞的激活被认为是克服癌症难题的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目前,一系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获得临床认可,可以改善肿瘤内的免疫抑制环境,增强CD8+ 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合成生物学作为一种可能的途径,使肿瘤微环境(TME)中缺陷细胞因子的协同释放能够产生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针对OSCC肿瘤微环境,通过TME中特异性成分或结构诱导肿瘤免疫抑制,实现屏障清除和免疫增强引起了GSLZ-A团队成员的兴趣。通过文献研究和与专家前辈的交流,GSLZ-A团队重点选择细菌编码的透明质酸酶Hy和鞭毛蛋白FlaB作为研究分子,尝试提出一个全新的癌症解决方案,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第一临床医学院

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丽君 梁凤至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洁

审核|党委宣传部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