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内新闻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创建全新外科ERCP培训模式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创建全新外科ERCP培训模式
2020-09-02 18:46:46



2020年9月2日,由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带领的内镜外科团队与加州大学UC Davis医学中心梁永昌教授合作开展的ERCP机械模拟器在外科ERCP中的培训研究获关键突破。研究论文“机械模拟器对外科学员初学ERCP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Original article在国际内镜顶刊 ENDOSCOPY 在线发表,影响因子7.341。本研究预实验及前期成果分别被2016年及2019年“美国消化系统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DDW)国际大会收录。



研究成果在ENDOSCOPY发表 


经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RCP)被誉为内镜手术“皇冠上明珠”,但ERCP较难掌握,学习曲线较长。外科医生掌握ERCP技术对肝胆胰疾病诊疗的优化具有极大的优势,但外科医生在接受ERCP培训前大多缺乏胃镜、肠镜等直视镜操作经验,被认为是制约培训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尚无标准规范的外科医生ERCP培训模式。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及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均要求医生在接受ERCP培训之前要具备一定数量胃肠镜操作经验,但外科医生在培训前是否必须接受直视镜的培训,目前尚无统一意见。针对这一现状,李汛教授团队与梁永昌教授合作,国际首次将ERCP机械模拟器引入外科ERCP培训,进行了一项为期4年的随机对照研究(ClinicalTrials.gov NCT 02838498)。



外科ERCP培训“兰州经验


本研究共纳入12名无内镜经验的外科医生,随机分为模拟器组和非模拟器组。模拟器组在操作ERCP之前接受20小时的强化ERCP模拟器培训,分阶段培训插镜、摆正乳头、插管以及支架置入等操作。比较两组学员的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并对学员培训结束后的操作情况进行随访。两组在培训的前150例病例中,模拟器组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非模拟器组(70% vs. 54.7%, p=0.006)。随访两组培训结束后前6月的插管成功率,模拟器组仍高于非模拟器组;培训结束1年后两组的插管率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首次证实了外科ERCP学员接受机械模拟器练习可以弥补无直视内镜操作经验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员的早期插管成功率,从而缩短学习曲线并降低对患者的潜在风险;开辟了全新培训模式,尤其是对于中国ERCP医生短缺的现状,该研究有望为加快ERCP外科医生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使更多胆胰疾病患者获益。本文第一作者为普外科孟文勃教授和岳平副主任医师。




相关阅读: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由李玉民教授于1989年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ERCP诊疗工作。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李汛教授的带领下,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培养了一支20人组成的外科内镜团队,并成立了兰大一院普外科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中心从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全面发展,拓宽内镜治疗新领域、强化青年内镜人才培养、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注重外科内镜临床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国际内镜指南收录。创新性将腹腔镜、ERCP、超声内镜、SpyGlass、胆道镜及胃肠镜等多镜技术联合应用,首创“多镜联合,内外兼修”、“一手拿刀、一手握镜”、“一手硬镜、一手软镜”,“内外融合、特色鲜明”的诊疗模式,优化复杂胆胰疾病的多镜诊疗策略,将黏膜外科与浆膜外科完美结合,实现复杂肝胆胰疾病的“一站式”治疗,并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拓展至外科内镜领域。作为外科特色的ERCP诊疗培训中心,多项内镜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兰大一院为国内200多家医院培养了400多名ERCP人才


中心自1998年在国内较早开展ERCP培训,2014年起先后成为首批中国ERCP技术人才标准化培训基地及首批中国消化内镜学院培训基地,担负起西部乃至全国的外科内镜微创技术的普及和规范化培训重任。为了培养更多ERCP优秀人才,本中心长期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ERCP学员进行中长期培训,并相继举办了13届中国西部国际治疗内镜高峰论坛、2届全国ERCP学术研讨会及32届“中国西部消化内镜‘手把手’学习班”,参与制定全国ERCP教材2部,国内指南1项及国际内镜共识2项,为国内200多家医院培养了400多名ERCP人才,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镜医师提供高阶培训。




文、图 | 普外科 岳平

编辑 | 党委宣传部 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