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大一院白明教授领衔的肿瘤心脏病学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科院1区TOP期刊,IF: 9.5)上发表了题为Nicotinamide prevents anti-PD1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early stages of cardiotoxicity的研究论文,首次系统揭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发早期心脏毒性的新机制,并创新性地发现维生素B族衍生物——烟酰胺(Nicotinamide)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为日益增多的肿瘤免疫治疗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防治新方案。该论文由兰大一院白明教授和唐建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2025级博士生白璐为第一作者。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所致心脏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已成为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心脏irAEs发生率较低,但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且缺乏有效的预警和防治手段。该研究通过多中心临床数据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首次发现PD-1抑制剂通过下调转录因子BATF,直接导致心脏保护因子载脂蛋白ApoA1/ApoA2表达下降,且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增多是导致心功能下降的重要环节,而烟酰胺能够显著上调ApoA1/ApoA2表达,抑制心肌炎症反应,保护心功能。

基于基础研究的发现,团队进一步开展了随机对照试验,在癌症患者中进一步验证烟酰胺对抗PD1疗法相关早期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试验结果显示,烟酰胺初步展现出对接受抗PD1治疗患者心脏毒性的预防潜力。该研究临床转化明确,烟酰胺作为临床常用药物,便于快速转化应用,同时聚焦于“早期”心脏毒性,实现防治关口前移,体现了在保障抗肿瘤疗效的同时保护心脏功能的协同治疗理念。
本研究充分体现了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临床价值,得到了甘肃省重点科研基金项目、甘肃省卫健委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甘肃省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重大项目、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等多层次科研项目支持。兰大一院白明教授团队作为甘肃省较早开展肿瘤心脏病临床与科研工作的专业团队,其研究成果直接回应了肿瘤治疗中最迫切的安全性问题。
此项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兰大一院在免疫治疗心脏毒性防治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烟酰胺作为一种简单、经济、安全的防治策略,有望进入临床实践指南,为接受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提供心脏安全保障,实现“既要治疗效果,又要心脏安全”的肿瘤治疗新目标。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gine.com/SCLS/doi/10.1007/s11427-025-3116-0
文图|心血管心内科 甘肃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 放疗科
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丽君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洁
审核|党委宣传部 陈勇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4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