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大一院心外科成功手术治疗一例急性心梗后大型室间隔穿孔合并室壁瘤的患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患者急性心梗后10天突发胸闷、气短、端坐呼吸等症状,由地县级医院急诊转入兰大一院心内科,在经过相关检查后,该患者诊断明确为急性心梗后大型室间隔穿孔合并室壁瘤形成。患者转诊至心血管外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此类疾病为心脏外科急危重症,心血管外科主任宋兵立即组织科室医师骨干,开展病例讨论和分析,制定手术和治疗方案。由于该患者室间隔穿孔巨大、血液分流量多,且合并室壁瘤形成,随时可能出现急性心衰及心源性猝死。结合患者危重症情况,最后决定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采用体外循环辅助、诱导心室颤动的状态下进行外科手术,最大程度地避免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过程造成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非常成功,患者直径达2cm的室间隔穿孔顺利修补,同时切除室壁瘤并完成左心室成形术。
室间隔穿孔是一种致命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病率约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2%。发病后患者多表现为阵发性胸闷、胸痛,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由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导致的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循环不稳定、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少尿、脾大等。该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患者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据统计24小时内的死亡率高达24%,1周内死亡率为46%,发病后30天内自然死亡率可达41%-80%。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极大,急诊手术的死亡率高达42.9%-80.5%,几乎与自然死亡率持平,延期手术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大部分室间隔穿孔患者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往往难以度过急性期,随时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因此,精准地把握手术时机至关重要。
文|心血管外科 赵鹏英
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樊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