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健康报》第7版“器械风云”专栏刊发了由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门静脉高压研究所(中心)主任祁小龙教授撰写的专家述评“无创技术助力门静脉高压早筛”,文章阐述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早筛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有望在无创早筛早诊中使用多种技术和在无创新技术研发中重视学科交叉的观点。在文章最后他还提出,应当把握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创时代这一机遇,同时也期待我国门静脉高压诊断与监测的系列研究,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我国宝贵的肝病临床资源,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无创新技术,助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早筛早诊工作。
《健康报》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主要宣传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医药卫生重大科技成果,传播有关卫生保健的信息和知识,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被誉为“有责任心的报纸”。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门静脉高压研究所(中心)主任祁小龙教授致力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与监测技术研发及转化。现担任EBioMedicine (The LANCET family, IF 6.68)顾问,HepatolInt(IF 5.490)编委,Am J Physiol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IF 3.729)编委。发表SCI论文8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500余分。由他担任所长(主任)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门静脉高压研究所(中心)于2019年5月成立,旨在打造我国一流的门静脉高压临床研究及转化科学平台,优化门静脉高压精准诊疗实践。其核心工作为开展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的前沿技术研究及应用转化,现已牵头多项国内外前瞻性临床试验,前期成果发表于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Radiology等国际顶尖期刊。
《健康报》刊发原文:
无创技术助力门静脉高压早筛
门静脉高压常见于慢性肝病发展进入肝硬化阶段,其高发病率和较差的临床结局造成了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我国肝病患者人数已超过4亿,是全球肝病负担最重的国家。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均有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由此可见,未来我国肝硬化疾病的形势严峻。
门静脉高压是影响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严重程度决定了肝硬化并发症(如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的发生和发展。然而,门静脉高压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常因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得以确诊,门静脉压力的无创评估和动态监测是临床工作的迫切需求。建立一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精准且易推行的早筛早诊技术,始终是该领域的前沿热点。今年,我国门静脉高压诊断与监测研究组(CHESS)牵头联合门静脉高压相关学术组织启动了《中国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创评估专家共识》的撰写工作,旨在系统梳理相关技术的最新证据,以期有效管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人群,做到早筛早诊。
多种技术有望用于无创早筛早诊
在无创早筛早诊技术中,准确且易于检测的血清学标记物具有较高临床价值。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大分子黏蛋白,对于确定肝硬化等级、预测静脉曲张及肝硬化死亡率是一项有价值的指标。肝纤四项(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的升高提示肝纤维化的形成。近期研究提示,Ⅳ型胶原联合vWF对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的控制失败及早期再出血有一定预测价值。此外,人细胞角蛋白18是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分子,初步数据显示,M30片段和M65片段的检测不仅可以反映肝细胞的损伤,对于肝硬化早期再出血的预测也有一定价值。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反映了肝脏储备功能,也可作为筛查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无创方法。此外,我们特别强调对肝硬化患者血氨的动态监测,这不仅有利于肝性脑病的早筛早诊,还可以有效预测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门静脉系统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检测具有安全经济的特点,便携式超声及掌上超声在住院和门诊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早筛早诊。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检测肝脏硬度结合血小板计数,或基于肝脏硬度及脾脏长径和血小板计数评分(LSPS),可作为无创筛查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的主要方法。近期研究提示,脾脏硬度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危险风层和疗效评估具有更高的价值。因此,利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同时检测脾脏硬度和肝脏硬度,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的一级预防将具有更理想的指导和监测价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我国肝硬化患者常规的临床检查手段,既往的影像技术仅能提供肝脏形态、脾脏形态、门静脉侧支循环有无及程度的描述,缺乏对门静脉压力的量化评估。CHESS1601研究首次将解剖学三维血管模型与功能学流体力学计算融合应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场景,提出并验证了一种虚拟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新技术。近期,CHESS1701研究将影像组学技术率先应用于门静脉高压,建立并研发了一种基于CT影像组学的HVPG二分类算法技术。新兴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在门静脉高压领域也极具潜力,CHESS1802研究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技术应用于CT和磁共振图像分析,显示出对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的良好筛查价值。此外,功能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于肝硬化出血患者的肾功能评估也具有潜在价值。
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评估的金标准是电子胃镜,特别是对静脉曲张最大直径的量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胃镜检查属于侵袭性操作且受试者有一定的不适感,在临床实践中很难被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接受作为常规筛查技术。CHESS1801研究提示,磁控胶囊胃镜技术对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具有良好的鉴别价值且检查过程的舒适度较高。
无创新技术研发应重视学科交叉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早筛早诊是肝病领域的前沿热点,尽管有较多新技术涌现,但无创方法的研发和转化一定要从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入手,同时重视学科交叉的应用基础研究。门静脉高压作为最主要的肝脏血流动力学疾病,在转化研究方面应注重流体力学、应用数学、生物工程和临床医学的跨一级学科理论交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技术上的创新。同时,我国当前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早筛早诊领域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匮乏,主要表现在:研究多为单中心、回顾性,缺少与国际金标准(HVPG)和现有无创方法的比对,缺失对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动态评估和长期随访。
综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时代正在来临,我们应当把握机遇。首先,学习跟进国际推荐的及新兴的无创技术,批判性地利用我国病例优势进行临床验证;其次,重视新技术研发过程中跨一级学科的交叉理论创新;最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创技术走势,努力实现从疾病诊断和风险分层到疗效监测和预后预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早筛早诊之路任重而道远。期待我国门静脉高压诊断与监测的系列研究,可以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我国宝贵的肝病临床资源,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无创新技术,助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早筛早诊。
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