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2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心脏中心及ECMO团队“上演”了一场与急性心梗的生死时速,反应速度及多部门学科协作模式国内罕见。
2020年12月14日,兰大一院成功挑战一例院外心脏骤停的ECPR(体外膜肺氧合下的心肺复苏)。从当日12时50分接到求救电话,到13时48分ECMO成功运转,仅用时58分钟。这不仅创造了兰大一院ECMO团队院外ECPR速度的新记录,实现了120急救与ECPR的无缝链接,还展现了急救中心、急诊科与ECMO团队的完美联动。
心脏骤停:患者在家中突发急性心梗
12月14日12时20分,中年男子杨某突感胸部压榨样疼痛,程度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同时伴有大汗淋漓,半小时后,杨某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焦急的家属拨通了120的电话,情况紧急,来不及等到120急救团队的到来,患者家属就在120医务人员的电话指导下,先行开始了床旁心肺复苏。
与此同时,120急救团队也即刻出发,赶到现场后立即完善心电图,结果提示患者发生室颤,情况危急,在心肺复苏及抢救的同时第一时间联系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ECMO团队,做好急诊接诊准备。
对于患者来说,越快的行动代表着越大的机会,经除颤、气管插管后患者被紧急转运至兰大一院急诊,期间胸外按压一刻都没有停止。但不松懈的抢救并未使患者立即恢复自主心率,为了挽救患者生命,下一步的抢救措施迫在眉睫。而ECPR救治,就是挽救这名患者生命的关键一步。
通力合作:创造院外ECPR救治新记录
13时20分,接到120急救中心通知后,兰大一院心脏中心ECMO团队整装待发。为了争取时间,在急救团队转运患者途中,ECMO团队先通过电话向经治医师详细了解了患者病情,并积极联系急诊科,嘱托提前准备好抢救所需相关设备,为的就是尽早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13时26分,ECMO团队到达救治现场。此时患者仍无自主心律,团队成员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定位,消毒、穿刺、置管,同时另一边管道连接、机器预冲、氧气接入、参数调整……
13时48分,ECMO团队仅用20分钟就完成ECMO的成功运转。经过ECMO人工膜肺辅助,患者血压及血氧情况改善,并重新恢复自主心律,这令每一个参与到救治中的的医务人员兴奋不已。
从120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家属的求助电话,到ECMO团队迅速集结、急速驰援,再到患者顺利上机,整个抢救过程仅仅花费了58分钟,刷新了院外ECMO救治的新纪录。
ECMO辅助:在PCI冠脉开通的时间窗内完成手术
虽然患者暂时恢复了自主心跳,但由于导致此次心脏骤停的病因还未得到解决,患者仍持续为室性心律,而这将使患者随时有再次心跳停止的风险。
患者的根本病因在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血管再通是救治急性心梗的根本。考虑患者当时尚在PCI冠脉开通的时间窗内,植入心脏支架开通病变血管是优选措施。得到家属同意后,急诊科立即联系医院心内科导管室启动紧急预案,开通心导管室PCI绿色通道,并告知人员准备到位,以随时能够进行手术。
14时30分,甘肃省120急救中心、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心脏中心及ECMO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患者被转运至心脏导管室。在ECMO辅助下,导管室医务人员立即开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中段至远端100%闭塞。经行远端血栓抽吸后,医务人员于前降支近端植入一枚支架,重复造影见支架贴壁良好,前降支血流恢复。
手术期间,患者再次突发室颤,给予电除颤1次后,患者仍持续为室性心律,床旁心脏彩超示射血分数仅有24%,考虑患者病情危重,术后患者被转至CCU病房进行下一步的诊治。
雨过天晴:团队合作再创奇迹
经过心脏中心医务人员20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守护,患者杨某射血分数逐渐恢复至45%,转入普通病房后,再次综合评估患者一般情况,于2021年1月4日,患者好转出院。
“58分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兰大一院ECMO团队将继续为心脏危重症患者保驾护航,为更多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兰大一院EMCO团队表示,愿尽所有的努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
据兰大一院ccu卢安东主任介绍,心跳骤停的常规抢救成功率极低,生存率大概3-10%,院外心跳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更低,该团队利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抢救心跳骤停患者,可将生存率提高到30%。但此类病人的抢救难度极大,需要多学科协作及精准的快速反应医疗团队。
兰大一院目前已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ECMO中心之一,致力于抢救危重症患者,致力于与120等部门共同协作,救治更多的心跳骤停患者,打造西北心跳骤停抢救新模式,为老百姓的生命保驾护航。
文图|心脏中心 雷鹏
编辑|党委宣传部 南如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