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门将尘世喧嚣隔绝在外。
门里的空间恒温恒湿,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但在这里,生命却以最怪异的姿态呈现:有的患者用机械通气维持着生命,有的患者以血液净化维护者脏器功能,还有大手术后的患者身上放置了各种引流管......经历过重创后正以各种沉默无语问苍天。
与这些静止生命相对应的,是一个个快速移动的身影,蓝色的是医生、粉色的是护士,这一道道流动的应属春天的粉粉蓝蓝,给病房带来无限生机。这些行色匆匆的身影,让那些似乎静止却正在快速流失的生命萌发新绿、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嫩叶,却点亮了无数家庭的希望。
李斌在这里工作了十二年,时时保持警觉、时时与死神赛跑……究竟将多少人从生死线上救回?实在记不清,但他永远忘不了:如一簇火苗般即将熄灭却又被自己和同伴点燃的生命之火,曾给自己带来的那份无以名状的喜悦。
这,足以让自己奉献一生,且无怨无悔。
这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李斌最初没打算穿白大褂,他想做个理工男。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阴差阳错,接着另一个阴差阳错,高考只是其中一个节点。1991年,李斌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命运之手这一拨弄,多了一名“李医生”。还好,多年后,李斌觉得“不管是选择还是被选择,都不后悔。”
五年后,大学毕业分配至兰州石化医院工作,李斌在各个科室兢兢业业工作了八年。因为想找到更好的平台,因为想遇见更好的自己,2004年,他考取硕士研究生,为自己打开了另一窗门。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李斌来到了兰大一院工作,这是一个理想的施展抱负的平台,遗憾的是,一直想做一名外科医生的他没能如愿,新建的重症医学科急需有生力量,他的出现,正是时候。
始建于2001年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05年发展壮大独立建科,开始面向全省救治重症患者;2007年,李斌来到这里工作时,科室刚刚被评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正处上升期的兰大一院重症医学科生机勃勃而又繁杂忙碌。
李斌至今清楚记得初到科室时的心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坦言,虽然在医院已经工作过八九年,外科、内科都干过,怎么也算是个老医生了。但ICU不一样,这里的病人病情危、急、重,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初生婴儿,什么病症都有、什么科室都涉及,每一个生命都脆弱如纸又一息尚存,医生的每一个判断,都决定着那一息是否还能继续。
这工作,也太与众不同了点。
怎么办?学吧。为快速适应,李斌将日常挤出的碎片时间都用来学习,“我家住西固,每次回家坐车时我就一路抱着书看。”3个月后,李斌适应了ICU的特殊状态;一年后,正当年的李斌成长为科室中坚。后来他又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方向危重症医学。
“如果有工作必须做,把它交给最忙的那个人准没错。”这话说得再正确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所学所得更多来自于工作之后,在工作实践中的成长,是最为迅速有效的成长。
一份工作的艰辛在哪里,价值就会体现在哪里。李斌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及国家核心权威学术刊物30余篇,在研科研项目二项(主持),主持科研结题2项(均获国内领先),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编专业论著1部;获甘肃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
回首往事,虽已隔重重岁月,却依旧历历在目。
阴差阳错踏上医学之路、各科室间兜兜转转、一边工作一边考研、无意之间到了ICU、从头学习从头来过……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孤独的,医学这条路,不但孤独并且艰难,这注定是一条一生钻研、负重前行的道路。
这是一个年轻的群体
与医院其它科室相比,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年轻的科室,科室人员同样是一个年轻的群体。
“我是我们科室年龄最大的。”47岁的李斌笑道,“我们科室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个66人的团队年轻却又实力雄厚,有医生17名,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其中博士4人,硕士7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
ICU对医生的要求,简单来说也就一句话:复杂危急情况下快速做出正确判断。就这一句话,让李斌和他的同伴们忙得脚不沾地,“常常感觉我们就像消防队员,随时去扑灭一个个紧急情况。最多的时候,我们同时进行着四场心肺复苏……”
国人对重症医学科(ICU)的最初印象,应该来自于2003年“非典”期间电视里的镜头:一重重紧闭的门、一个个全幅武装的人、一架架明明灭灭的仪器。其实,ICU在国内已有30多年历史,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医院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ICU的监护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科比普通病房配备有更多的抢救设备和监护仪器,以最大限度方便及时地监护和抢救危重患者。重症医学科主要收治各种危重的患者,如大手术后的危重患者、创伤、心跳骤停复苏后、电击、溺水者复苏后、中毒、器官衰竭等患者。它为危重患者创造了抢救的时机和可能性,使原来一些治疗效果差或无法治疗的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满意的治疗。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始建于2001年,至今已发展成为甘肃省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独立、综合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基地,继2007年被评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后,2010年成为甘肃省首批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专科,国家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和护士培训基地。
自成立以来,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室几任主任的接续努力下,重症医学科各项工作一直处于省内先进水平。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科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方面,我们一直进行着积极的努力,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出国英语学习班的培训,每2年就有一位医生出国进修学习”。目前,科室先后有4名医生分别赴德国、丹麦、美国、意大利进行学习交流,科室已连续五年举办甘肃省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学术会议,2次血液净化学习班。近3年共培养硕士生3名。科研立项包括教育部基金项目2项,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1项,其他省厅级项目8项;SCI发表论文9篇,CSCD/CSTPCD发表论文28篇,参编专著5部。
特殊的科室、特殊的病人,重症医学科的每位医生都被逼成了全科医生,李斌说,“每个学科你不一定精通,但一定得了解。”每位护理人员则被逼成了“十项全能”,建科十余年,重症医学科已经走出了10位护士长,大家戏称这里是“护长的黄埔军校。”
这只年轻的队伍久经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据统计,自建科以来,兰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共收住全省重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3000余人,在甲流、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天水混合气体中毒等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起到了主力军作用。2007年至2008年连续被医院评为院先进科室,2009年获甲流防治特别奖,2008年获省工会五一巾帼奖,2017年获医德医风先进集体,2018年优秀党支部。
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每个科室都有独特之处,ICU更是与众不同。
简单说,这里不仅仅治病,这里更是救命的地方。在ICU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想想,应该还不错吧,恒温恒湿,冻不着热不着的;不用病房里跑来跑去,一个护士才管两个病人;家属统统隔绝在外,没有人围着你讨要“说法”……
事实是,全封闭的空间,看不到外界的一丝光线,白帜灯代替太阳或者月亮挂在天花板上。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傻傻分不清楚。整个病区报警声此起彼伏,几乎每个病人一台监护仪,吸氧吸痰必备,还有呼吸机、输液泵……
没有白昼、没有黑夜是什么感觉?你只知道时间在流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日出日落、什么时候刮风下雨、什么时候草长莺飞。在这里,你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绿意葱茏、红尘万丈,你只能看到躺在这里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各色病人,只觉人生艰难。
在ICU工作,除了技术,得有好体力。
ICU的夜班,没有谁敢趴着小睡一会儿,即使对这些患者病情心里有数。输液、吸痰,打鼻饲,两个小时翻一次身,查看有无压疮;按时写记录监测生命体征;口服药要碾碎了喂,痰要及时吸;有的病人烦躁不安,即使给予保护性约束也不顶用…………
在ICU工作,除了技术,还得有强韧的心理素质。
患者呼吸粗重费力,痰液无法咳出,被病痛折磨着,通过气管插管来改善此种现象,但是此治疗患者不能说话,不能表达所需,只能通过医学指标来衡量,有些患者24小时不间断的,是各种作用的药物按照指定的剂量通过输液管路缓慢流入身体,然后又是各种粗细、各种材质的管道引流出那些身体不需要的多余的液体,暗红色,酱油色,鲜红色,淡黄色。每天活着的意义被这些出入水量所控制,被一群数字数据所代替,被各种仪器设备所绑架。活着,只是用生命体征的正常值来证明……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面写到“这些我们的亲人,这些曾经潇洒漂亮的人,这些曾经都是多么看重尊严的人,如今浑身插满了各种管子,吃喝拉撒全靠它们,呼吸和心跳也全靠它们,他们或终日痛苦地呻吟,或一无知觉地躺着,或心里祈盼着结束,或任凭病魔的摆布。”
这需要怎样强大的心理素质?才可以冷静理性地救人性命。
门内病人的痛苦景象让你怀疑生存的意义,门外又是另一番景象:电梯口、走廊里,站着的、坐着的、焦灼地踱过踱去的、疲倦不堪席地而卧的、扒着门想看一眼门里亲人的……门里的那个没有知觉的人,也许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许是一个家庭的支撑,活下来啊,活下来啊,你能听到他们内心的祈祷,他们的表情你都不忍多看一眼。从他们眼前走过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是他们眼里神一样的存在。
在这里工作,你怎么可能不努力不拼命?
李斌最久有一个月没回家。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甲流来势汹汹,作为省内唯一重症甲流患者救治基地,全省的重症病人都集中到了这里,为避免被传染,李斌和他的同伴们全幅武装,“就像非典时期,大家看到的电视里的医护人员一样。”25度的恒温下,那一身密来透风的防护服,穿不了多少时候,浑身就汗湿了个透。
李斌说,当经历过人情冷暖,生老病死,还是不会因为专业所致的理性而静然。当你走出ICU,看到日出日落,看到花开花谢,你饿了可以选择喜欢的饭菜,渴了可以端起一杯水,愤怒了可以发火,开心了可以笑,伤心了可以哭……你怎能不爱这能够自由呼吸、自由行走的琐碎烟火?
医院是人世间的浓缩,ICU更是如此,人世间的太多悲欢离合发生在这里。一次,有位50多岁的病人“病情很重,但有希望。”在费用的问题上家属们有顾虑,小儿子说:“只要有一口气,一定要救。给我三天时间,我去筹钱。”三天里,新婚的小儿子卖了婚房来救父亲。“通过精心的治疗,最后救过来了。”小儿子对着李斌千恩万谢,李斌却深感,见过炎凉百态后,他从中收获的感动。
不得不承认,由于医学的局限性,很多危重疾病即使进行了积极及时的抢救,也不能起死回生。
“12年了,越干胆子越小。”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李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却觉得自己不会的越来越多,做判断时越来越谨慎。“回到家还要反复想,生命可能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会有预料不到的离开、也会有无望之中的希望。每时每刻,李斌都在告诫自己,“努力一把,再努力一把,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12年,李斌与他的同伴们撑起这生命的诺亚方舟,用力划向希望的彼岸。每一双再次睁开的眼睛、每一颗再次跳动的心脏、每一个再次绽放的笑容,每一个潸然落泪的瞬间,就是最好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