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坚持,才是方向

正确的坚持,才是方向
2021-05-26 18:50:34

  人物小记

  靳修,女,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急诊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甘肃省中西医结合护理委员会委员,截止目前,发表CSCD文章3篇,CSTPCD文章2篇,省级论文2篇,参与了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大科技支撑项目1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1项,宁夏护理学会项目1项,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基金1项。2018年主持了甘肃省卫生行业项目1项。2020年参与了兰大护理学院院级课题1项。

  核心提示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奋斗史;一个人只有温暖了别人,自己的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这是靳修对职业的认知“密码”。以此为信条的她永远那样平静自然,因为目睹过无数的抢救现场,早已深悟生命的可贵;她绝不会浪费分秒的时间,因为她要让痛苦而又无助的心燃起生命之火的跃动。

(一)

  庚子之春,一个难忘的春天,新冠肺炎,疯狂肆虐,危害人间。

       2月初,兰大一院西站院区被确定为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场所。当务之急是将普通病房改造为留观病房,靳修作为首批人员取消休假,鏖战一线,进驻西站院区。

  面对疫情的未知性,不断上升的确诊和死亡患者数字,她深感防控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她和同事按照诊疗方案相关要求,把各项防控细节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一方面,将病区按照新冠防护要求改造,患者入口、出口、医护人员入口、出口、办公区、缓冲区等划分清楚;一方面,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确定各类物品及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方法和频次,制定表单,逐一落实,每天定时对门诊留观区、重症区及诊疗区进行“洗消杀”,加强通风换气,确保将感染风险降为0。疫情初期面对防护物资短缺的问题,她积极与大家一起商讨应对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医务人员灵活把握防护物品的更换时机,督导职业防
护措施的有效落实,让所有的防护物品都能发挥最大的用途。病房改造好的当天晚上患者已经入住,大家穿好隔离衣,互相一遍一遍检查,生怕一个步骤不对造成严重后果……
  谁没有自己的亲人,谁不知道平安的可贵,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医护工作者的职责,为了和时间赛跑,同病魔决战,靳修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上火线。3月份,境外输入的新冠肺炎患者入住西站院区,她请战进入了新冠肺炎应急医疗第二梯队,参与确诊患者的护理工作。在这14天里,她和同伴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N95口罩,每天工作11个小时,拖一次地全身得湿透然后静待晾干;为了不上厕所,早晨不喝水 ,穿着纸尿裤。这期间,靳修和姐妹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好的,我来”。经过14天的坚守和护理,第二梯队共治愈新冠患者8例。而这,已不是靳修第一次站上的“火线”。


(二)

  有种职责叫做天职,危急时刻冲上去,就是天职;抗击病魔,救助患者,白衣天使张开坚强的臂膀迎上去,就是天职。

  2009年10月底,靳修所在的ICU病房成为全省抗击“甲流”的主战场,正式开始了与疫情的拼搏战斗。
  靳修清楚记得“原本ICU病房被划为两个区域。隔着玻璃门,一面收治甲流患者,一面收治ICU“普通患者”。
  人力吃紧。夜班安排为一医一护,两人值班。11月的一个晚上,靳修负责4个ICU“普通”患者的看护工作。突然,刚刚转来的一名患者,心脏骤停。
  “你先按着,我谈话。”同组医生匆匆留下一句话,便飞身出门。一人用尽全力按压抢救,一分钟,两分钟……豆大的汗珠不断滴落,患者的心电图渐渐有了起伏。
  这样触动心弦、温暖人心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不久,她又轮换看护“甲流”患者。隔离病房中,她和同伴们身着从上到下连身的防护服,怕耽误时间,尽量忍住不喝水。半天工作下来,当脱下隔离服离开隔离区时,全身上下的衣物全都被汗水湿透了,但却听不到嘴里的一句怨言。
  “是身边的人教会了我对职业的敬畏。”她记得,同组一名医生担心护士不够精细,干脆自己上阵,身穿防护服、戴着口罩支了床睡在患者身边,稍稍打个盹一清醒就为患者擦拭,评估方案效果,看参数、调方案,终于守得患者痊愈出院。
  众志成城中,她体会到团队凝聚的力量。“夜班结束,没人喊累,只想快点回去休息又能尽快投入下一轮战斗,我们相信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
  也在比学赶超中,她学会了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帮助甲流患者在危机时刻成功渡过死亡难关。正是亲身参与全省首例ECMO救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填补了我省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靳修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

  日常生活没有影视剧那么多的戏剧性,有的是日复一日的平淡与繁忙。

  靳修在ICU一干就是7年。她经历过诸多关于生命的抉择时刻:看护患者穿越“生死线”、有惊无险“躲”过职业暴露风险等。如果要说这七年带给她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或许就是这些经历,让她对生命的态度更加敬畏和坦然。而从中接触参与到课题研究中,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不用太多药物就能减轻痛苦。这,更让她体会到了护士别样的成就所在。

  2012年,靳修决定考研。为了安心复习,她让婆婆领走了4岁的儿子。
  次年,她正式报考宁夏医科大学护理专业研究生。在近百名报考者中,成为最终录取的4名学员之一,师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芦鸿雁主任。
  从不会做表格、不会写文章,到学习基础统计、数据分析,慢慢入门上手。导师课题多、要求严,靳修自然也不含糊。科研立项第一步是选好研究课题,设计方案、准备人财物、进行人员培训等等筹备工作,就需耗时近半年时间;随后,收集数据又是半年时间;大样本至少要做百例,才能判断研究方法是否有效果了;等收集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又半年过去了。在点滴积累中,待研二学业结束时,她已参与了多项宁夏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支撑结题鉴定全过程。
  从护士到研究生,再转战管理,一路走来,靳修不断挑战新高度,她笑言“就像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学成归来的靳修先是在院研究生处工作1年,而后又回到ICU工作1年,专门做质控工作。2017年9月,她被调至门诊部任护士长,两个月后调整至普外三、四科担纲护士长工作。

(四)

  普外三、四科,两个科室,49张床,二十来人的护理队伍。团队怎么带?靳修有着自己的思考——护理工作中仅有微笑和关怀远远不够,要做到温馨优质护理服务的标准更要有精湛的技术。

  她始终坚信,科学的管理,创新的理念能够为护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能使护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为此,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护理管理新知识、新理念。

  为了提高大家的业务能力,她坚持每天早、晚查房各一次,周一、周五组织全科查房,在周二、周四主任查房时更会带着大伙儿一起认真聆听手术讲解。借助查房,分享专业知识,并将此形成一种习惯延续下来。没过多久,她便带领护士改变了交班模式,从交接“一张纸”,到规范的SBAR交班,采用表格打勾选择的方式,将少数不能打勾的内容采用填空与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于备注栏中。一开始,大家对这种交班模式并不熟悉,有人小声嘟囔“护士长,尽找事。”靳修权当没听见。果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姐妹们慢慢体会到SBAR交班方式不仅能使医护沟通交流方面更通畅 、工作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护士对病情的观察能力和判断性的思维能力。逐渐,年轻的护士主动学习PPT汇报病例的方式,慢慢学习掌握病因、流行病史、临床护理的经验,逐步熟练运用EXCEL表格,看文章、做科研,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为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她大胆探索和创新护理管理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种护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每月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督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改,并通过科室的护理业务查房、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经常组织护士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培训活动,使科室的护理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此外,她还注重人才培养,除积极参加院内开展规范化培训和岗位技能大练兵外,还先后选派两名护士学习并取得国际造口护理师、失禁护理师资格。通过她严格的要求,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到高年资的护士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室护理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
  靳修深知培养团队科研思维的重要性。从2019年11月起,护理团队开始针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造口多少例?穿导管多少例?以此带领大家养成收集数据的习惯。胃管下得好不好,方法是否合理,有没有打折,为什么?都要一一登记。她有意识地引导临床护士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用科研思维去对待,将科研方法贯穿到解决实际问
题中,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一线护士的科研认识。

  越来越多的护士将对于护理职业的热情加上研究思维、学习方法,能够使实践用数据说话、科学说话、循证说话,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

(五

  2020年5月护士长轮岗,靳修来到即将成立的急诊重症医学科。

  普通人第一次走进“急诊重症医学科”,会感觉紧张、慌乱。但在靳修和刘丽平主任眼里,看见的是秩序。常人不注意的细节,是她们不断打磨的流程:要识别、抓住20%最危重的患者,一个不漏。也不会放弃普通急救患者,四级分诊各归其位,让每位患者都能获得救治。

  从此在休息时间里,她和科室主任认真学习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0版),从重症医学科的建制、构建,人员设置到科室装修设计、仪器使用各个方面进行梳理。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她们对急诊重症医学科的医疗区、生活区一点一滴装修、装饰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急诊重症医学科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更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道防线。2020年12月8日,科室收治了第一位重症患者,12月11日正式开科。踩着这样的节奏,年轻的团队斗志满满。
  更为鲜明的特色则是,这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打算在科室开科之后开始全员培训,然而从这天开始,科室再也没有空床,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培训。带着年轻的团队,压力可想而知,科室主任忙起来一天也顾不上吃饭,护士长也一直守在临床,观察着每一位患者,也关注着每一位护士。在这里,晚上8、9点下班是常态,凌晨1、2点的电话铃声也是常态,常常是刚到家接到紧急电话又得回到科室。
  面对各种疾病的患者,只有不断更新前沿知识,强化心理素质,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护理团队,才能在突发状况下,临危不乱,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因此,重症医护人员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从简单的特级护理记录单到监护仪、呼吸机都需要培训,每周二下午,医护人员共同学习和培训,雷打不动。科室在急速成长,对于未来,靳修有着清晰的目标。她说“我是从护士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的想法就是立足临床带好团队,帮助每个人做好职业规划,找准突破,快速成长,让个体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得到自我实现。
  永远处于备战状态,一刻也不停歇——这是科室的特殊也是靳修的生活。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担起这份责任,守护生命,永不停歇。她说,急诊重症医学科还在成长,科室团队年轻,富有朝气,她要和科主任刘丽平带领着这样一群重症人继续奔跑在救治生命的路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