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涛:四千公里的牵挂

于海涛:四千公里的牵挂
2021-12-01 08:39:18

——检验科副主任于海涛博士访记

与于海涛交谈,感觉像是在和男神版的宋小宝聊天,浓浓大碴子味儿的东北普通话里,透着白山黑水地域人特有的爽直善谈,话语幽默而富有画面感。同时,高知人群的涵养与知识量,又言语精准、到位,金句迭出。

说自己第一次面对博士课题却无从下手:“哇撒,跟大海一样,硕大!这个蛋白跟这个病可能会有联系,但是具体有没有?不知道!我从哪个关系开始走?不知道!”说自己的实验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六七月份,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实验一马平川,开始呼呼呼地飞速出结果。”但是说到让自己站立的这方平台——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他的言语和神情中都存了一份郑重:“四千多公里,从东北到西北,我对兰州零适应,无论是饮食、还是文化,还是民风。”“在兰大一院待了这些年,科室人的热情,周围人的热情,积累了我对兰州的

深厚感情。外出读博三年,回到医院,像回到了家里,很熟悉,很安心。家里的变化大,就像换了新家电,有了更多高大上的东西。”

于海涛2007年本科毕业,成为兰大一院的一员。2012年拿到兰州大学医学免疫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免疫学专业攻读博士,三年后博士顺利毕业,回到兰大一院。发表文章10篇,其中SCI论文4篇,获得专利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1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省厅级项目1项、院内基金1项。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香港大学“CSC”奖学金,入选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青年人才计划。2016年12月,34岁的于海涛就任检验科副主任职务。这份简历,聊聊数行,力压千钧。

于海涛在山东出生,东北长大。成长的环境,塑造了他乐善好交、明朗乐观的性格。高考后,他以数学和理综几乎满分的成绩,如愿进入牡丹江医学院医学检验学专业学习,此专业是学校的王牌。

毕业后,为了有更大的发展机会,于海涛以主动出击的方式外出寻找工作,“把被动变主动,这样招聘单位也会觉得很有诚意。”四处奔波中,他接到了来自兰大一院的面试通知,立刻赶赴兰州。“听名字是个教学医院,肯定好啊!全国百姓示范医院、三甲医院等等,门诊楼里各种金色牌子挂了一整墙,火车上同行的乘客也都评价特别好。”而真正让第一次踏上陇原土地的他感到暖心的,是兰大一院人工作的点滴细节。“时任人力资源部部长的严慧萍,考虑我是东北来的,肯定是异地手机,想着我们这些年轻孩子四处找工作、花销紧张,专门叮嘱部门的老师们,‘别打手机,给孩子们省漫游费,咱们辛

苦一点,给详细发个短信。’”时隔十年,每每提及,于海涛仍然会感动:“从一点小事,就能够看到兰大一院人对新人的接纳程度,和对新人的关心。”

来到医院后,因为到达时间太晚,没有赶上笔试,在次日面试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又安排专人带着他去科室做专业水平评估。“常桂霞老师亲自带我到科室,检验科陈青峰主任组织科室所有专业相关技术骨干,来考核询问各自专业问题。问得很详细,待人特别真诚,透着关心。”

2007年7月,于海涛正式成为兰大一院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为了规范新员工入院培训,增进职工团队意识,医院首次对当年入院的全体新员工集中进行正规化军训。来自临床、医技、行政与后勤系统多个专业的新员工们,天南海北,年龄差距大,有不惑之年的高年资博士,也有刚刚二十出头的本科毕业生,在一周的封闭军训和此后多日的入院培训中,很快熟悉,成为了亲如一家的好友,“面对这个集体时,融入感很强,感觉找到了组织。”

博士3年,于海涛收获特别大,在科研角度有质的飞跃。“硕士期间,我属于‘自导’,对科研迷迷糊糊,虽然发文章,但没有经过专业的科研训练。”2012年以初试成绩第一名进入博士招考面试的他,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复试时进行科研课题汇报,主要是硕士期间的科研工作,导师也是现场答辩专家之一。我自我感觉很好,但是只说了一半,导师就说,‘stop,不用说了。’我就理解他什么意思了,就乖乖停。专家们都是博导,当时现场很尴尬,导师也觉

得很尴尬。”这段复试经历,他戏称为“被人鄙视”。攻读博士3年,用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等等词语,都不足以形容于海涛付出的努力。耗费许多精力,即将顺理成章出成果的课题,导师均衡考虑要求转给同门师兄,他拱手相让;全新的课题方向摆在面前,史无前例、数

据如海、资料混杂,需要自己去开拓、去钻研,他一头扎进去反复试验。“反复无数次,结果还是零。很难受,压力很大。谁都没有给你压力,是内心自己给自己的无形的压力。”

临近毕业课题开题,于海涛难得在春节回家。和兰大一院近在咫尺,他越发觉得坐立不安,于是只在家里待了短短的几天,就迅速奔回了北京的实验室。“有太多不确定的记录,周围太多延期的博士。但我跟医院只保证了三年时间的脱产学习,我承诺了要回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到北京后,他转换思路,从基因方向来做,反复更换试纸和试剂、反复寻找新的突破点、反复尝试可能的联系,既然

进行钻研、论证。很快,科研情况豁然开朗,实验结果飞速得出。他所成就的课题成果,甚至打开了导师专业课题组全新的研究方向。SCI论文发表,国家奖学金、专利接踵而来。毕业课题终极答辩的时候,有位专家参加了于海涛的入学面试、课题开题答辩等全程,当场给予了高度肯定:“看看,变化有目共睹,进步非常显著。”于海涛是重情义的人,他对导师心怀感恩:“能在导师门下学习,就是一种幸运,能收下我,对我就是莫大的认可。”

放弃了留在北京医疗机构的机会,于海涛学成归来。“我当时承诺要回来,我要履行诺言。”让他感怀不已的,是他所做的这个决定,家人给予了很高的支持。一如当年,他选择就业西北,相恋8年的女友放弃留京机会,伴着他远赴兰州,成家、生子,又殷勤鼓励他赴京读博三载,把抚育幼子、照顾老人的担子一力承担。

去年年底,医院任命于海涛担任科室副主任职务。“回来后一直忙忙碌碌,发现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相比首都医疗界,我们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北京做的最好的,是用科研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临床的问题。我们的专业叫实验诊断学,诊断是治疗的前提,诊断不清,如何治疗?”“作为我们教学医院的检验学科,应该更多地给临床提供帮助,甚至应该走在他们前面。如果我们的水平走在临床的后面,那是在拖他们的后腿。”

对于未来的科室建设与发展,于海涛踌躇满志,“首先要保证我们的检测质量,要让临床信得过我们的质量。在临床遇到困惑,在对疾病诊断拿不清楚的时候,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诊断的时候,我们要有能力提供对他们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检验这个学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能帮临床看到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任重道远,有很多事需要逐步进行。但我相信并信赖我所在的检验科团队。”

守护一份情怀,信赖一个团队。站在兰大一院检验科这方平台之上,于海涛感念集体中每个人给予的力量,也把一份赤诚寄托于未来的反哺贡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