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上大学,32岁即任三甲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与医学结缘33年来,他埋头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老年医学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就是兰大一院干一科主任刘永铭。
学医爱医 学无止境
“我上学早,高考那年才16岁,懵懵懂懂,对未来没有什么规划,报考医学院校其实是父亲的主张。”回顾自己的从医之路,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刘永铭坦言。
“你可以出门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对通渭的描述。
1965年,刘永铭就出生在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或许是汲取了书画之乡的灵秀精粹,刘永铭自幼聪敏好学,5岁时便上小学,成绩一直位居年级前列。
1981年,刘永铭参加高考那一年,全县只有七八个学生上了本科线,刘永铭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曾经在基层卫生院工作过的父亲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些偏爱,也看好刘永铭肯钻研、爱动脑的天性是当医生的苗子,于是建议他学医。
听从父亲的建议,刘永铭报考了原兰州医学院医疗系,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入学。5年的本科学习开启了刘永铭的医学之路,也令他发自心底地爱上了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1986年,完成本科学业后,刘永铭深感在医学的道路上,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打基础,起个步。于是,他决定一鼓作气继续攻读研究生。
那一年,刘永铭所在的班级仅有3人考取了研究生。凭借勤奋加天分,刘永铭再次如愿以偿。“我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内分泌专业,当时非常幸运,跟随的两位导师都是国内顶尖教授。”刘永铭自豪地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医院的内分泌研究室是全省唯一一家专业研究室,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担纲主持工作的是两位国内内分泌领域一流专家——吴纬教授和汤文章教授。
吴纬教授曾留学美国,英语基础好,工作严谨科学;汤文章教授曾留学原苏联,临床经验非常丰富。3年的研究生学习,有了两位导师的悉心带教,刘永铭获益匪浅。1989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刘永铭留在兰大一院内分泌研究室工作。
走上工作岗位后,刘永铭依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1991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2002年5月至2003年5月分别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心内科进修;2006年,凭借读研时打下的英语基础,刘永铭通过国家留学英语考试,获得国家留学基金项目资助,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皇家北岸医院心脏技术中心、心内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和心功能研究,得到著名心血管病学家Stephen Hunyor教授等人的指导。
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刘永铭在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造诣越来越深。1995年,他来到医院老年病科工作,从此潜心对老年病专业的研究与探索,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科特色。
潜心钻研 攻坚克难
“人的一生两头最脆弱,小孩和老人都是最容易被疾病侵害的阶段。”刘永铭介绍,特别是老年人,到了一定岁数之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开始下降,患各种疾病的机率都比普通人高。
自1989年来到医院后,刘永铭先后在内分泌研究室、心内科工作了一段时间,1995年起便开始在老年病科工作,至今已近20年时间。20年来,刘永铭接诊的基本都是广大患者中最脆弱的群体——老年患者。
“在我们科室入住的病人,每个人身上平均都患有五六种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关节病、心脏病、糖尿病等等。”刘永铭一一列举。
老年患者除了病情复杂外,自身因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对各种药物的毒副反应也较普通人剧烈,病情发展迅速,变化跨度大。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各个学科知识。同时,在询问病情时,要格外认真细致,周到缜密。
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刘永铭跟随指导老师开展了当时国际上有关心力衰竭的最前沿研究——EF值正常心力衰竭。
EF值即射血分数,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反映心脏健康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往,临床诊断心力衰竭通常依据这一指标。
在澳大利亚,刘永铭跟随导师接触了大量临床EF值正常心力衰竭患者,初步了解了这类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病因病理。
2007年回国后,刘永铭将这项前沿研究带回医院。在临床接诊过程中,他发现这类患者在我省也普遍存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很多人一听到“心力衰竭”就会联想到心脏停止了跳动,其实,“心力衰竭”只是指心脏不像正常那样工作了,导致排出的血量不能满足身体的能量需要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或一组症状。”刘永铭介绍,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单纯的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往往不足以导致心功能衰竭,心肌收缩功能异常以及心肌以外的因素也是导致心衰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心血管医学领域已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并由此提出了舒张性心衰,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心衰的发生机制。
由于目前国际上尚无一个公认的无创性诊断舒张性心衰指标, 因此诊断舒张性心衰主要依靠患者临床表现。在接诊过程中,刘永铭发现,由于种族体质不同,国外提出的一些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中国患者,要有效诊治这类疾病,必须建立适合中国人体质的标准。2007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后,刘永铭便开始了庞杂浩大的研究工程。
2008年,刘永铭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和科室相关医护人员正式开始搜集临床数据。一个完整的病例数据需要记录几十个参数、几百项指标,然后录入计算机生成统计报表,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集工作每天都在进行,统计分析每月一次,在科室大示教室进行,六七台电脑同时工作,连续两天才能完成。6年时间,3000多份病例就这样慢慢累积起来。
“最艰苦的是收集健康老人的相关数据,因为建立诊断标准,必须有对照组。”刘永铭发动身边的人都来收集,6年仅收集到100多例,60岁以上没有心血管疾病、关节病等常见病的老年人已经很罕见了。
枯燥、繁复的基础研究还在继续,临床显现的效应已经令不少患者受益。
经过反复的比照分析,刘永铭逐渐摸索出一套诊治EF值正常心衰的方法,同时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科室收治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这类疾病。
“老年人病情虽然大多比较复杂,诊断时要多方考虑,但有时也要综合分析,以免把简单的病情复杂化。”刘永铭发现,接诊的老年患者中不少人都缺乏维生素B12,记忆力减退、失眠、脾气暴躁、走路不稳、恶心呕吐、口干、贫血、反复口腔溃疡等等,都是缺乏维生素B12的表现。这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容易让医生误诊。
曾近有一位病人在多家医院就诊没有效果,找到刘永铭时,病人面色苍黄,骨瘦如柴,胃镜显示一切正常,下一步正准备做肠镜检查。
经过仔细的询问和临床观察,刘永铭判断患者是单纯缺乏维生素B12,连续打了10天维生素B12针剂后,患者果然康复了。
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就诊时走路不稳,必须有人搀扶,家人以为是帕金森症。同样,经过简单的补充维生素B12,老人很快就能正常行走了。
刘永铭解释,治愈这些病例不是因为医生医术有多高明,关键要找准病因。维生素B12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依赖外界摄入,主要从鱼肉蛋类食品摄入。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鱼肉蛋不易消化,吃得相对少,而且胃肠对维生素B12不吸收,单纯靠口服片剂也不能有效补充。
“最经济便捷的方法就是肌肉注射,一支10毫升,每天注射一支,连续注射10天。”刘永铭建议,老年人无论是否缺乏维生素B12,每半年都可以按照这个剂量补充,安全有效,不会有任何副作用。
严谨求实 勤奋奉献
“严谨求实,勤奋奉献”,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时,该院的院训令刘永铭记忆深刻,并奉行至今。
作为科室主任,除了做好自己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肩负引导管理科室年轻医护人员的职责。刘永铭认为,做医生第一要认真,本事可以慢慢学,如果不认真,本事越大越麻烦;第二要有严谨的态度,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马虎。勤奋奉献的精神更是基本要求了,年轻医生要经历几年住院医师阶段,24小时守在医院,没有节假日,缺乏奉献精神干不了。
科室也是一个家,出生于书画之乡的刘永铭对家风的要求传统而简单:长幼有序,言行端正,待人接物温和有礼。
“在一个科室里,一个不服一个,一个盼一个出事儿,别说影响科室团结了,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什么好处呢?”刘永铭在立规矩的同时,身体力行,以坦诚的话语、公正的为人为科室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刘永铭严谨求实的态度也影响带动着身边的人。诊断舒张性心衰除了临床观察外,还要综合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和心衰生化标记物检测等多项指标,这就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配合,才能准确诊断这一疾病。
“一个普通的超声检查十几分钟就能完成,而做一个符合要求的心功能超声检查最初需要两个小时,现在技术相对熟练了,也要一个小时。”刘永铭说,医院的超声检查科室一直是最忙碌的科室,这样的一个病例检查占用了几个普通病例检查时间,如果没有超声科的支持配合,他们之前的数据收集不可能完成。
由于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很多临床医生不认识、不了解,刘永铭有机会就大力宣传,并一一列举相关检测项目,陈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超声科主任对刘永铭的工作非常支持,也认同他的观点,每次都尽可能安排同一个医生来操作、配合,为刘永铭的临床诊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老年病复杂多样,涉及到医院的各个科室,遇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如维生素B12缺乏,一些医生习惯开口服药,一些患者也嫌麻烦,认为口服方便。刘永铭就会不厌其烦地解释,老年人口服片剂胃肠不吸收,没有效果,用最便宜的针剂就能解决问题。
持续的疲倦乏力、夜尿增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这些心衰的早期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及家人或者相关科室临床医师忽视,误以为是年龄大了而引起的。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刘永铭就会强调,心衰特别是舒张性心衰的高危人群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患者以及女性、肥胖患者,70岁以上包含上述危险因素的老人尤其要注意。,要多留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容易气促、容易乏力,出现水肿、体重增加、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定期到医院做身体检查。
“我相信,医生共同的目标是让患者最大获益,各科医生都能认知某个疾病时,才能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本着这样的信念,刘永铭像一个传道者一样,坦诚地传播着自己在老年病医学领域的收获和感知。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刘永铭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画,一个汉子穿着汗衫、拖鞋,坐在长条凳上悠闲地拉着二胡,旁边茶几上,一壶、一茶、蒲扇,还有一碟瓜子,画面生动传神,让人看了心生惬意。
“这是一位朋友画的,喜欢就挂起来了。”刘永铭非常喜欢并且认同的还有画上的那句话:幸福与地位无关,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是一种感觉。
生活中的刘永铭一如这画面传递的意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997年,年仅32岁的刘永铭就担任老年病科副主任。兰大一院的老年病科是我省最早的老年病诊疗和干部保健基地之一。2006年,老年病科经过扩大重组分为三个科室,即老年病一科、老年病二科和老年病三科。刘永铭担任老年病一科主任,诊疗重点定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功能衰竭的诊疗。
为人低调、治学严谨,刘永铭对自己的首要定位是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从穿上白大褂那天起,他便心无旁骛地在医学领域探索钻研。
人的地位有高有低,但生了病进了医院,在医生眼里就都是病人。刘永铭要求科室的医护人员对待病人一视同仁,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病人必须依从医生。”刘永铭对待病人坚守这样的原则。遇到固执的、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在耐心解释无效的情况下,刘永铭会明确告诉患者:“您可以换医生,这样对双方都好。”
当然,这样的个例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拨开复杂病情的迷雾,找准病因,有效治疗。
“很多老年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只要找到病因,对症治疗,马上就能见效,这让医生特别有成就感。”刘永铭坦言。
正是这样的成就感激励着刘永铭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