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说,她是一个背后有光的人;学生说,马老师是我们的定心丸;同事说,她天生就是做医生的料儿。对马晓玲本人来说,从医24年来,无论是最初的妇产科临床医生,还是专注于辅助生殖领域的“送子娘娘”,她的理想追求始终如一——做个有温度的医生。
无心插柳柳成荫
“报考医学院校,是哥哥帮我选的,对医生这个职业,当时我基本没什么概念。”马晓玲坦言。
马晓玲自幼学习成绩很好,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哥哥也是学霸,马晓玲高考那年,哥哥已经在一所重点大学读书了。
“高考没考好,成绩很不理想,自己也不知该报什么学校。”马晓玲回忆,后来大哥给定了方向:女孩子就学医吧,以后好找工作,也不会太辛苦。
就这样,1989年,马晓玲走进了原兰州医学院的大门,从此走上医学道路。
5年的本科学习忙碌充实,让马晓玲初步领略了学医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但同时也不是无趣的事儿,虽然辛苦,但学得越多,越觉得有意思,越想深究下去。
1994年,大学毕业后,马晓玲来到兰州铝厂医院妇产科,开始临床医生生涯。铝厂医院虽然是职工医院,当时实力雄厚,对医生要求非常严格,病历书写都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不合格就扣工资。
除了铝厂职工,周边慕名来就医的患者也很多,妇产科也是医院最忙绿的科室。8年时间,马晓玲从住院医到主治医师,炼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为她日后遇事不慌、行事果断打下了基础。
2002年,在临床工作了8年之后,马晓玲决定继续学习深造,并于当年考取了原兰州医学院研究生,师从兰大二院妇产科教授高玉荷。
“说来也是跟生殖中心有缘,我硕士毕业论文就跟生殖生育有关,后来还发表在了《生殖与避孕》杂志上。”马晓玲说,2005年研究生毕业时,恰逢兰大一院生殖中心招人,这篇论文成了她应聘的敲门砖。
“当时生殖中心还在医院旧门诊三楼上,那天下午我去应聘时,中心的医护人员正在排演节目。”马晓玲回忆,从门缝里看过去,看不清在演什么,但感觉很温暖,一下就喜欢上了。
第二天,马晓玲见到了时任生殖中心主任张学红。言谈中,张学红对辅助生殖医学前景的分析介绍令她兴奋不已,张学红的优雅自信、接人待物也深深地吸引了她。如果能与这样的领导一同工作,能在这样温暖而又蓬勃的氛围中成长,该多好啊!
马晓玲的工作经历和学识也得到了张学红的赏识,很快,马晓玲成为生殖中心的一员。
当时,中心仅有10来名医护人员,但与2001年创业时相比已经好了很多,技术上突破了瓶颈期,已经成功孕育了100多名试管婴儿,在全国开始崭露头角。
“张院长当时已经铺平了道路,我们只需要做精做细,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就好了。”马晓玲表示。
与喜欢的人一起共事,从事的又是喜欢的工作,加入生殖中心后,马晓玲干劲儿十足,中心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也为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很快,马晓玲在生殖内分泌、男女不孕不育症的诊治、辅助生殖技术、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男女性生育力评估及保护、复发性流产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7年,马晓玲全面负责供精人工授精技术及精子库管理。2008年10月,中心供精人工授精技术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兰大一院由此成为西北五省唯一能够正式实施供精人工授精技术的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携手共创新生命
“携手共创新生命”,这是中心创立伊始提出的口号,沿用至今,生动诠释了辅助生殖医学的核心要义。
“帮助不孕不育夫妇孕育一个宝宝,需要携手的方面太多了,不仅仅需要医护团队携手,还要病人及家属配合支持,缺了哪一方的力量都不行。”马晓玲介绍。
目前,生殖中心已从创立时的3个人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生殖医学专科医院,拥有150多名医护人员,其中包括甘肃省干细胞与再生研究所、甘肃省生殖医学研究所,下设6个试管婴儿科、男科临床、女科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急诊医学、中医科、麻醉科、中西医结合等14个亚专业。
中心创立以来,填补了西北地区“试管婴儿”及其衍生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发展成为全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西北生殖医学发展的排头兵,西北地区唯一、全国第九家开展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医疗机构,甘肃省生殖医学与胚胎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殖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甘肃省辅助生殖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不仅辅助生殖技术,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性流产及部分遗传性疾病等多种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居全国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并成为首批国家卫计委生殖医学培训基地,开创了甘肃省接收外省进修医务人员的历史先河。辅助生殖技术治疗量在西北地区遥遥领先,“试管婴儿”成功率达到60%以上,年门诊量达10万余人次,吸引了来自沿海及内地的大量患者,目前,来中心就诊的患者中约40%来自于外省。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源于日益壮大的医护团队,也归功于患者的信赖和支持。”马晓玲总结。
有人说,是患者成就了医生,这在辅助生殖医学领域尤为贴切。
回顾二十多年的医生生涯,抢救过、治愈了的诸多患者都如流星一闪而过,成功孕育了宝宝的众多夫妇也大多模糊了面容,令马晓玲至今记忆犹新、难以释怀的是一个“失败”的病例。
那是一个来自嘉峪关的妇女,当时自称45岁,因再婚,爱人还年轻,迫切渴望要个孩子。
“这个患者做试管婴儿,条件不是很好,通常45岁以上我们就不建议做了,她本人比较胖,血脂也偏高。”马晓玲回忆,但患者求子心切,还表露了没有孩子家可能就保不住的担忧。
架不住患者再三请求,马晓玲决定为她做试管婴儿。取卵取精、体外授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之前的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
然而,胚胎移植到这位患者体内大概10天左右,意外发生了。一天深夜,这位患者突发脑血栓,家属又不在身边。接到电话后,马晓玲迅速指挥与其同住的人员拨打120,第一时间将这位患者送到兰大一院。同时,马晓玲本人也赶到医院,协调神内、神外等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全力治疗抢救。
从手术到后期的康复,这位患者的治疗过程长达一个多月,由于送医治疗及时到位,患者恢复得不错,没有留下偏瘫等后遗症。
患者治疗期间,马晓玲多次前去探望。每次患者都拉着她的手掉眼泪,但没有一句怀疑、埋怨的话,家属对整个治疗过程也特别信任、配合。
这样的信赖令马晓玲感动且自责,她多次设想,如果当初能坚持自己的第一判断,劝阻患者不要冒险尝试;如果能认真核查患者的实际年龄(后来患者自己承认,担心医生不肯给她做试管婴儿,瞒报了年龄);如果能再多问问患者的疾病史(在后来的交谈中,得知患者曾经有过一过性脑缺血)……
这个病例成了马晓玲心中永远的痛,虽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马晓玲并没有什么差错,但她始终不能释怀。
“有些事情真得预料不到,但可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有的时候,不做反而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与关爱。”从此,马晓玲引以为戒,临床把关把得更严了。
马晓玲的认真负责与将心比心的态度赢得了更多患者的信赖与依从,患者的信赖与依从则进一步提高了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携手共创新生命这一口号越唱越响。
做个有温度的医生
“很好,很专业,对待病人很有耐心,态度温和,每个病人都能对症下药,特别好的一位专家。”
“非常热心,有爱心,关心患者,每天都是笑着面对患者,给患者鼓励,加油,放松紧张的心情。”
“马主任诊断后用药很自信不含糊,对病情讲解很清楚,让病人能快速理解,我们很信任她。”
“结婚七年不孕,其间寻医问药,辛酸曲折,钱不少花,经医生朋友推荐马主任,她经验丰富、准确判断病症,对症下药,绝不让病人多做无谓的治疗,多花钱。今年喜得龙凤宝宝,感谢先进的医学技术、感谢马主任的仁心仁术,让我开启幸福生活!”
……
这是患者们在网上给马晓玲的留言和评价,她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她们与马晓玲素不相识,求子的祈盼让她们通过不同的渠道找到了马晓玲。马晓玲也不负所托,圆了她们的梦。
“虽然现在成功妊娠率已经很高了,但每天依然要面对五六个没怀上的。”马晓玲介绍,每天清晨,生殖中心都会迎来一批胚胎移植两周后验尿的患者,她带的这一组每天大概能来二三十人,按照80%的成功率来计算,也还是会有五六个没怀上的,对这五六个人来说,20%的失败率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又得重新来过,开始一个新的周期。
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安抚患者,这是马晓玲每个清晨必做的工作。
面对这些失望、沮丧、无助,有的甚至绝望、愤怒、怀疑的患者,要安抚,还要鼓励,要帮助她们摆脱悲观失望的阴影,重塑信心,即便放弃,也要好好生活。
“要做到这些,我必须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去面对她们。”为此,马晓玲每天早上七点多就到办公室,避开早高峰路上的拥堵,也给自己留下一段清净、独处的时光,喝茶,读英语,看几页闲书,将心情、状态调整到最佳,然后,带着温暖的微笑面对或喜或悲的患者。
做个有温度的医生,这是马晓玲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生活中,马晓玲则是个有温度、有色彩的女人。
“大学时,我是学校女子足球队的守门员,看不出来吧?”说起兴趣爱好,马晓玲的回答令人大跌眼镜。
的确,苗条挺拔的身姿,文静秀丽的容颜,温文尔雅的谈吐,眼前的马晓玲怎么也让人不敢相信她曾是大学足球队的守门员。
“我跑得快,本来可以踢前锋的,因为守门员不够优秀,大家就推选我来守了。”马晓玲自豪地说。
工作以后,马晓玲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周坚持跑步游泳,在兰大教职工运动会上还得过800米女子组冠军。这样的好习惯让马晓玲不仅保持了令人羡慕的好身材,而且还拥有了特别能战斗的好身体。
一次深夜一点多,马晓玲接到值班医生电话,一个做了胚胎移植的患者卵巢出血。马晓玲迅速行动,起床、穿衣、出门、下楼、开车,从位于雁滩的家中赶到病房,只用了15分钟,路上,她还边开车,边打电话联系安排相关人员、科室一一就位。
遇到类似紧急的情况,平素性格温和的马晓玲就变成了赛场上的运动员,行动迅速,分秒必争。
读书,而且是专业书之外的“闲书”,这是马晓玲坚持不懈的另一个爱好。
“说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了,现在特别喜欢看大学时看过的一些世界名著。”马晓玲举例,像《战争与和平》《荆棘鸟》《百年孤独》等等,特别是《百年孤独》,上大学时跟风看的,看不懂,也没觉得有什么好,现在反过头来再读,越读越有意思,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
麦田的守望者
马晓玲不仅生活习惯规律,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顺应自然规律,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
家庭、工作、抚育孩子,这些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不少人看来,这些很难做到两全,来生殖中心求子的不少夫妇就是顾此失彼,错过了生育时机,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来弥补。
而在马晓玲看来,家庭、工作、抚育孩子并不冲突,关键是摆正相互之间的关系。
女儿今年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马晓玲把自己比喻为“麦田的守望者”,没有过多的干预,尽可能的不唠叨,最主要的任务是陪伴。
马晓玲自幼就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长大的,父母对她很少管束,读书、择业、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大事都由着她来,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父母才会挺身而出。
马晓玲将这样的宽松环境也给了女儿,如今,女儿如愿考取了心仪的大学,在象牙塔中规划未来。马晓玲也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不用整天围着孩子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给了信赖她的患者和学生。
作为学科带头人,马晓玲除了日常的工作外,还要带教一组医护人员,并协助院长带教省内外进修医师,开展国家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对待本组的医护人员和带教的医师、学生,马晓玲也坚持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放手让年轻人去干,出错的时候该批评就批评,该护着就护着。
“我刚来中心时,院长就是这么带我们的,经验都是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只有做多了、做久了,才会少犯错。”马晓玲说,成长需要过程,每个人成长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但只要放手让他们去做,每个人最终都能成长。
马晓玲本人也在不断成长,那些看似与职业没什么关联的爱好与习惯,那些偶尔涌上心头的反省与自责,那些时时挂在脸上的微笑,那些温和有力令患者信服的话语,让马晓玲与心目中那个有温度的医生越贴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