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己

王文己
2022-06-27 09:30:59

见到王文己的时候,他刚刚经历一场手术和12天的住院治疗,原本担心采访或许会影响他的休息,不曾想电话里他的声音匆忙而果断:“我刚下手术,马上还有一台(手术)要上。明天也有两台手术,下手术后打电话给你!”采访中也不断有患者敲门问诊,或者医生护士询问科室管理事务,不时还有患者打电话咨询,他也一一耐心解答,仿佛没人知道他还在康复期需要休息,而他自己,也全然忘记自己需要歇息一下,甚至刚刚做完两台大手术。

这是一个很容易全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中的人。采访间隙,问他是否需要稍微休息,沉浸在医者和科室主任角色中的他,才略微分神,停顿几秒钟,“哦,没事,我已经好了!”拧开杯盖急急地喝一口水,又用很快的语速继续讲述。这或许能解释他如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一百的热爱,才能有百分之一百的用心,去追求一百分的完美成绩。

一毛二的学费和十公里的上学路

王文己出生在甘肃民勤,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母亲体弱多病,父亲一个人挣工分养活全家7口,是整个生产队条件最差的一家。作为家里5个孩子中的长子,他比别的弟妹更知晓养家的压力。

记忆深刻的,是每年一块二的学费和书费总是交不上。小学的课程安排上午都是语文和数学课,“第一节就是语文课,一上语文课就有精神压力。语文老师就是班主任,一上课就催(交学杂费)。每次就我们两三个人交不上,幼小的心灵中总有种自卑感。”即便是现在提起来,王文己的语速也会变得急促,能感受得到记忆深处的窘迫和无奈。高中时学校离家10公里路,家境好的同学都有自行车,少年王文己每周步行上学、回家。“每周去学校要把一周吃的馍馍饼子,给学校大灶交的米、面、醋全背上,天气好要走两个多小时。”有一次冬天下大雪,步行几个小时走回来的他冻坏了,家人让赶紧坐在煤炉旁烤火暖和,冻僵的身体乍一温暖,立即钻心地疼,疼得他眼泪直掉。“一周每天7分钱的伙食,七七四毛九,我爸每周给我5毛钱。”那每次多出来的一分钱他都认真攒起来,舍不得拿来坐车买吃喝,全都买了书。

幸运的是,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多苦,父亲从来都是鼓励他好好读书,坚持无论多苦都不能耽误孩子上学。王文己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全茅。学医是父亲的建议,他认真遵从。乡邻里面有一位长辈,医术好,态度好,德高望重,成为了王文己从医的榜样。

1983年,王文己以一名普通医学生的身份进入兰州医学院医疗系。从农村到城市,一切都是新鲜的。大学报到的时候,他生平第一次坐了火车,也是第一次见火车——上中学的时候,离家40公里的县城也是只去过三四次。他暗下决心:“成绩不能落在人后!”他自付不是很刻苦的人,但过人的天资让他哪怕只在每个学期最后一个月用功也能让成绩保持在前列。毕业时全年级300人,王文己5年的年级总评达19名,达到留校成绩。“规定要达到三个‘80’:英语80分、平均成绩80分、毕业成绩80分,我每样都达标。”

如今的王文己,个人简历分量十足:“博士学位,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自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留校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工作至今。期间1998年至1999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进修一年。2002年至2006年中科学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获理学博士。2004年任骨科副主任,2006年脊柱外科成立,任脊柱外科主任至今。曾获兰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兰大一院十佳医生,优秀科主任,优秀教学工作者。”

回首当时,父亲的坚持和教诲历历在目,王文己长吁一口气:“学医是个偶然,若不是父亲建议,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王文己医生。当时觉得有些盲目,现在想来选择还是对的。”


一年进修与十五年的骨、脊柱外科医者


王文己的医者历程,像极了沙地上的红柳,不畏干涸的沙土和高寒的气候,向着地底最深处牢牢扎根,积蓄一切力量汲取水分,等待恰当的时机蔓延生发,从火红色的枝干上,发出鹅黄的嫩芽,长出一片片绿叶。“没有高考就上不了学。赶上这届高考,才赶上包分配,也就有机会留校到医院。毕业时的目标不远大,能留在兰州就好,能留在医院就好,这才有偶然的机会进了骨科。”没有好高骛远,只把脚下每一步踏实走好;不会壮志凌云,只把遇到的每一次机遇都牢牢把握。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王文己的心里对学校、对医院、对前辈医师有的只是感恩。

90年代,医院的骨科非常萧条,与泌尿外科在一个病区,两个科室的手术量加起来都达不到普外科的1/4,甚至本院职工髌骨骨折这样的最小的手术,都会跑去兄弟医院做。偶然的机会,医院推荐王文己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进修。一年的进修对他帮助很大。“上海是另外一个天地,我们只是听说过的技术和设备,他们已经在常规开展使用,感觉到自己的专业欠缺很多。”当时很多进修生选择在宿舍睡大觉,谈恋爱、聊天聚会,王文己选择每天都待在手术室。“我35岁的年纪,属于进修人员中年龄偏大的,长海医院手术也多,我一有时间就参观或者上手术,想尽一切办法学习。”“手术记录或者手术技术,每一项有代表性的,都仔细做笔记。进修很重要,只要用心,总有很多东西可学,进修对知识的充实、技术的提高、思维的扩展起了很大帮助。”回科后,在医院和老主任的支持下,王文己尝试一一启动这些新项目和新技术。

从步入骨科开始,整整15年,王文己把最好的年华和满腔的热忱都倾注在了骨、脊柱外科的发展上,像树木育人一般呕心沥血、废寝忘食。2006年脊柱外科开设至今,颈椎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全髋关节置换、脊柱侧弯矫形术等大的骨、脊柱外科手术都可以开展,有着一支让他放心也自豪的团队,人才梯队的建设发展合理有度。科室现有20张床位,2013年的手术量即将突破700例,其中王文己一人的年手术量可达400多台。科室的床位周转率和病床使用率在全院外科科室中也处在领先位置。“从医院的重视程度也能看到我们科室的发展,以前是两个科给一个手术台,现在给了三个台。”科室成立的时候只有3名医生,如今的脊柱外科团队所有医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骨、脊柱外科的手术粗中有细,手术往往与神经相关,需要分毫不差。王文己主刀椎间盘、椎管狭窄等手术,几乎不用输血。外科手术技术水平的高低,需要天赋,更需要历练,他很感激进修时的带教医生,那是一位用业内话讲“手术非常漂亮”的医生,他说过一句:“你的手术什么时候做的好,要让你的助手感觉手术简单。”王文己非常欣赏这句话,铭记在心,并努力达到。如今再提起这句话,他会补充一句:“我现在可以很自信地说,可以做到这一点!”

做最晚下班的人和一直有学上的人

今年49岁的王文己喜欢笑着对人说自己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古人说“知命”,意即一心一意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顺应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王文己的一心一意,都牵系在脊柱外科的发展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王文己带动脊柱外科这支潜力股迅速发展的不二法门。

身为医生,王文己有着让团队中年轻医师羡慕的资本:技术好、病源广、医患关系好。王文己会把自己的秘诀倾囊相授。从当住院医生开始,他就是科室里每天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医生。老主任曾对科室其他医生说:“你们都走的早,患者和家属有事情找你们都找不到,只有王文己在病房,患者和家属只能找到他,当然他收的患者最多。”

有人开玩笑说:“外科医生是重体力加强脑力工作的生命体。”繁重的工作量和紧张的医患关系让年轻的医生觉得吃不消,他会耐心而坚定地告诉他们:“外科工作确实辛苦,但是要学会从中找到乐趣和意义。我进临床后,对工作越来越喜欢,虽然也受过患者的责骂或者刁难,但是总体觉得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受人尊重的。”他会认认真真地对年轻人开导:“你们现在多好啊,这么多的手术,大大小小五花八门,我以前住院医师5年的手术量都不及你们两年,你们很快就能上手成熟。”

他很淡然地看待自己的博士学位,直言不讳自己是理学博士的事实,“上医学博士太费劲了,走个捷径。”事实上,科学到一定层次会有一定的互通,攻读理学博士的过程中科学院科研团队的思维、意识,作风和配合与他所熟悉的医疗团队完全不同,给了他全新的启发和帮助,“未必对个体有具体帮助,但是从整体上,从思想塑造和内涵塑造上会有很大帮助。有学上,总有好处,至少对你是一种充实。”

他把科学团队的协作方法带进科室管理,总结出“在一个团队中,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管理者和高年资的榜样作用很重要,可以带动青年人。”他用踏实的科研精神鼓励团队成员:“一切靠自己,适合你的地方,供你发展的地方才是最好的地方。我们有很好的平台,适合你发展,发生任何问题都要多从自身找问题,客观面对。”

善思考而敏于行,骨、脊柱外科专业本来是医疗纠纷高发科室,但是兰大一院脊柱外科近年来科室投诉很少,业务和团队都在走向成熟。“年轻人一般手术都能拿下,但是我一直在严格把关,科室管理能够收放自如。”相比较而言,科室的业绩比自己的成就,更让王文己自豪。

躺在手术台上体验患者的不安

都说医患之间要多多换位思考,王文己对每一位患者都非常亲切和友善,“我1996年因为骨折住院手术,2008年做胆结石手术,最近几个月又做肠梗阻治疗,几次折腾,我发现,作为患者,躺在手术台上还是有些恐惧感。”

因为自己住院手术,让他能切实体会患者的心态——渴望医生的关怀。在普外二科住院治疗时,主管治疗的周文策副主任是平时的好友,“虽然平时关系非常好,但躺在病床上,看他到病床前多来一次,我的心里就更舒畅一次。即便是年轻大夫来查房、看望,也许没有做治疗,但是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能让我感觉非常踏实、放心。”

多年来,他从未与患者发生争吵,习惯换位思考,为患者考虑。除了正规查房,有空就去病房转转。“一个目的,问一句:‘今天好不好?’这样就会有交流,顺便解答患者的问题。另一个目的,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大问题,因为疾病的变化很快,不容分秒马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医疗知识不对等的医患关系中,掌握医疗资源的医生的一次探望,甚至不一定有很多交流,只是简单的一句问候,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的帮助。

在脊柱外科病区,你经常能看到王文己被病患和家属簇拥在中间,仔细询问,一一交谈,言语融融,如和风拂面。与患者和家属谈话时,他会放缓语速,耐心一句句做答,态度诚恳而笃定,一双好看的丹凤眼微笑着上扬,让人想起春日里沙地上的红柳,在火红色的枝干上开出的淡色的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