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一院胸外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甘肃省最早开展胸部外科手术治疗的专业科室。自1986年走出兰州医学院校门,韩彪便在这里开始了长达32年的从医生涯,从懵懂青涩的毛头小伙,一步步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业内楚翘。作为科室主任,他不负众望,带领团队开拓进取,始终保持胸外科在省内的领先地位,2017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全国医院特色科室胸外科排行榜显示,兰大一院胸外科位居西北五省前五名,甘肃省第一名。
无心之举 结缘医学
“我父母都是理工大学的老师,从小受他们影响,我一直比较喜欢工科,当初报考医学院算是无奈之举吧。”说起学医的缘由,韩彪坦言。
韩彪高考那一年,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当时理工科特别热门,录取分数高,医学院分数相对较低,受成绩所限,韩彪选择报考了原兰州医学院。
家里没有人学医,父母身体也很好,没有时常住院看病的经历,儿时的韩彪对医院、对医生很陌生,仅有的印象是学校的校医室,偶尔感冒发烧会去那里看病,没病的时候也会跑去玩儿。
白大褂、听诊器、各种瓶瓶罐罐,韩彪去玩的时候还觉得蛮新鲜。但生病去打针,就不喜欢了,医院特有的消毒水儿味道都会让他想起打针的疼痛。
虽然对医生没什么好感,但既然报了医学院,韩彪决定还是学临床医疗,以后当一名医生。
“当时学习条件很艰苦,上晚自习都得抢座位,迟了就只能窝在宿舍看书了。”韩彪回忆,大学5年,虽然学的是临床医疗,但受条件所限,一次尸体解剖都没轮上,看的基本都是人体器官标本,解剖课只能做局部解剖。临床医疗要学的理论知识很多,需要背的内容也很多,5年的大学时间,在忙碌的学习中很快过去了。1986年,韩彪凭借优异的成绩分配到兰大一院,留在了胸心外科。
胸心外科是兰大一院最早独立建科的科室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是甘肃省最早开展胸部外科手术治疗的专业科室,也是甘肃最早的胸外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992年,心外科分离出去,独立建科,由此,胸外科延续至今。
“胸外科干的其实都是胸内的事儿,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韩彪戏称,胸外科主要负责食道、肺部、纵隔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其中以肺外科和食道外科为主。
胸部外科领域中的疾病常常发生在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脏器,如心脏、肺脏,在治疗过程中也常常影响到这些脏器功能的稳定,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这就要求胸外科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还要胆大心细,能沉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彪越来越喜欢这份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全心投入,潜心钻研,一步一步在胸外医学领域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前车之辙 后车之鉴
外科医生要在人身体上动刀子,修复创伤、祛除疾病的同时,难免会有差池,特别是胸部外科,需要修复的都是维系生命的重要脏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
“对外科医生来说,意外不可避免,但只要有足够的小心谨慎,多学多想,失误是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的。”韩彪认为。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对于别人的经验教训,韩彪只要听到了,就会默默记在心里,引以为戒,不仅自己少走弯路,也避免让病人受到伤害。
刚参加工作时,医院宿舍紧张,因家里是兰州的,韩彪分不到宿舍。为了工作方便,韩彪便在胸外科示教室支了张床,一住就是4年。
示教室紧挨着病房,不管韩彪值班与否,遇到急诊病人,或住院病人发生意外,护士们都会跑去找他,韩彪也乐得有这样的锻炼机会,专门嘱咐护士:“有事就喊我,随叫随到。”
“那4年时间真是挺锻炼人的,见了很多急症病人,各种胸部创伤,跟着老主任学了不少应急处置方法。”韩彪回忆,当时还没有手机,遇到紧急情况,得跑到家里去喊人,韩彪就住在病区,可以在第一时间安置病人。住在示教室还有一个好处,没事儿可以就跑到病房去,问问病情,跟病人、家属聊聊天,有什么问题随时就发现解决了。
刚担任住院医时,韩彪接诊了一个病人,是个胸部刺伤病人,经过紧急处理,病人血压、心跳等生命指征平稳下来。此时已经下午6点钟了,看到病人病情平稳了,韩彪于是出门准备吃口饭再回来。刚走到医院门口,韩彪遇到了姚主任,姚主任顺口问起这个病人的情况。一听病人刀口的位置在心脏附近,姚主任马上吩咐,赶紧回去准备手术,病人的心脏肯定被刺伤了。
韩彪当即返回医院,打开一看,病人心脏果然被刺了一个口子,当时因出血量不大,引起心包积血,把刀口封住了,片子也显示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手术,血凝块一旦崩开,再做手术就来不及了。那个病人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想想一条年轻的生命险些就此停摆,韩彪吓出了一身冷汗,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胸部刺伤病人应该如何处置,出现血心包该怎么应对。
老专家们遇到的特殊病例、应对方法,韩彪也用心地收集纪录下来,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有了前车之鉴。
一次,韩彪应邀去平凉一家医院为一位患者做手术。在剥离囊肿的过程中,感觉情况不对,想起主任曾说起的一个病例,胸腔内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如果直接切除,反而会引起脑积水止不住,造成新的损伤。他仔细回想主任说过的病例,认真分析对照眼前的病人,于是,迅速采用主任当时的解决办法,顺利为这个病人实施了手术。术后,病人的顺利康复证明了韩彪的选择是对的。
如果自己能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不用让病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代价,基于这个朴素的认识,韩彪在临床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自己的经验,遇事不慌、从容应对的职业素养也一天一天强大起来。
开拓进取 精益求精
从最初的取一根肋骨、开口三四十公分长,到后来的小切口辅助胸腔镜,再到现在的全胸腔镜,韩彪见证并亲历了胸外科手术的演变与进步。
“刚上班时做助手,做的最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主刀医生取肋骨。”韩彪回忆,当时做一台胸外手术,刀口通常要三四十公分,从前胸开到后胸,还要去掉一根肋骨,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空间和手术视野。病人术后至少要卧床一周才能下地。这样的大手术,作为年青医生只能当当助手。而胸外科大多都是这样的大手术,年轻人上手锻炼的机会相对就少了。
1992年,韩彪前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了一年,回兰后,主任开始逐步带他上手术。当时,胸腔镜的微创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胸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995年,胸外科在省内率先引进开展了胸腔镜技术,起初做的是胸腔镜辅助下的小切口手术,相对于锯骨开胸的传统手术来说,这种只开几公分的小切口手术已经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
正值外科医生最好年华的韩彪迅速掌握了这一技术,并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着医疗产业的发展,胸腔镜的不断升级完善给胸外科带来了巨大变革。
2003年,韩彪升任胸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在科室几位年轻医生的支持、配合下,韩彪带领胸外科在保持原有技术优势的同时,不断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紧跟国内外胸外科治疗新技术、新进展,不断完善胸腔镜手术方式和手术技巧,受到患者及家属普遍好评。
“胸腔镜技术掌握了其实挺好玩的,拿着操纵杆,对着电脑,操作起来就像打游戏一样。”韩彪说,最初学习、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习惯之后,就越来越喜欢胸腔镜了,而且随着胸腔镜的不断完善,自由转动角度、清晰度都大大提高,可以轻松到达以往开放手术中人手到不了的位置,视野更开阔,清扫更彻底。最关键的是,胸腔镜的应用让病人最大限度地受益,术后第二天病人就能下床,也不会留下长长的疤痕。
韩彪表示,如今精准医学的浪潮,已经让外科治疗模式从“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走向“最小有效治疗”。当然,在外科领域,微创要以精准医学为依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精准医学要以微创为手段,才能实现更有价值的精准。
今年年初,韩彪接诊了一对特殊的病例,一对14岁同卵双胞胎兄弟,来自天水,据父母介绍,这两孩子经常感冒,咳嗽,咳黄痰,营养不良,身材矮小,在当地医院多次治疗,也跑遍了周边的很多地方,每次都是按照普通感冒治疗,但没多久,就又犯病了,一直找不到具体原因。
韩彪初步诊断是支气管扩张合并肺部感染,这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肺部疾病。但当韩彪拿到两个孩子的胸部CT时大吃一惊,这对双胞胎竟然是世界少见的“镜面人”!
“镜面人”是指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的位置与正常人相反,心脏、脾脏在右边,肝脏位于左边,心、肝、脾的位置好像是正常脏器的镜中像。目前,医学上对“镜面人”现象的原因还没有科学定论。但“镜面人”同时患有同一部位的“支气管扩张”非常罕见,目前国际尚无相关报道。韩彪认真评估病情后决定为兄弟俩实施单孔胸腔镜手术,只需在胸壁开一个大小约3cm手术切口,就可完成手术,除掉缠绕兄弟俩多年的病根。
韩彪介绍,“镜面人”的出生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他们和常人无异,可一旦患病,医生如不仔细询问病史,追加相关检查,只按一般医学常识判断治疗,极有可能发生误诊。
胸腔镜对医生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求医生对人体的解剖,尤其是在腔镜下的器官解剖特点、毗邻关系、组织特性等烂熟于胸,而且要求医生要有娴熟的镜下技巧和精细、准确的操作。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病,能将高精尖的胸腔镜“玩”得如游戏般举重若轻,对韩彪来说,正如小学课本里那个卖油翁所言,“无他,唯手熟尔”。
这个“手熟”是建立在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之上,此外,还需要多看、多想、多记,做个处处留意的有心人。
尽职尽责 不辱使命
一年几百台手术,95%以上都是四级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保证手术质量,保证病人安全,又能让年轻医生尽快成长起来,独当一面,作为科室的当家人,韩彪在追求个人技术精益求精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带出一支队伍,为每一个人搭建成长舞台。
“年轻医生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可以上手后,我就给他们当助手了。”韩彪形象地比喻,这就像学车,师傅都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指挥,学车人得亲自掌握方向盘,才能学会开车。
当然,医生手术面对的是生命,决不能拿生命当儿戏来练手。每一次放手的同时,韩彪会要求年轻医生备足功课,手术前一天,记住每一个流程、步骤,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多种应急预案。
手术过程中,韩彪会像陪驾陪练师傅一样,站在一旁,为徒弟当助手,也为病人的安全保驾护航。
“一般的肺叶切除术,像这样十台手术陪下来,年轻人就可以放飞了。”韩彪表示,这种放飞,不是完全的放飞,只要是手术日,自己都会侯班,即便在家里,也会等着当天的手术全部完成,才会安心休息。
在这样的带教下,胸外科的团队很快成长起来,食管癌、贲门癌、肺癌等各种胸腔镜及胸腔镜辅助下的胸部微创手术已成为科室的常规手术。
团队成长起来,临床工作韩彪基本不怎么操心了。他的心思更多地花在了平衡科室的各项指标上,如医保、药占比、科研文章等等,杂七杂八的大事小事。
说起现在的医患关系,韩彪有很多无奈。他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一个病人,术前各项检查显示肺癌的可能性较大,但也有可能只是肺部结节,最终要看手术结果。术前,韩彪跟病人及家属谈话,告知会有这两种可能。手术做完,结果显示只是结节,这本是个好消息,病人家属却不干了,说你们当初说的是肺癌,怎么变成结节了,切除肺叶是不是过度治疗了。
这样的质疑和极度的不信任,韩彪和他的团队每年都会遇到,每逢此时,韩彪就十分怀念刚工作时的那个年代。尤其是住在示教室的那几年,韩彪没事儿就到病房去,遇到危重病人,家属回去了,他还守在床旁,跟病人和家属都成了朋友。即便是病人没抢救过来,家属也不会埋怨,还会拉着他的手连声致谢。
韩彪的爱人之前是胸外科的护士,当时工作太忙了,除了病人,见得最多的就是护士,日久生情,两人就走到了一起。两人结婚时,曾在科室治疗过的病人主动跑来帮忙,联系婚礼用车,那份发自心底的感激韩彪至今想起来还很温暖。
“说实话,现在跟病人亲近不起来了,也没时间常进病房。”韩彪坦言,病人和家属的戒备、不信任,令医生们看病时多了很多顾虑,很难做到全力以赴。
即便如此,韩彪依然要求自己,也要求科室医生做到:换位思考,为病人谋求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