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的进步,促使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智慧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新业态。在医疗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模式,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医疗需求,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做智慧之梦,擘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当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国家卫健委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公立医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质量;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加强医患沟通,营造良好就医环境。不断推出医疗服务新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规范化、一体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擘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智慧之梦是必不可少的抓手。
智慧医院涵盖医疗类和非医疗类两方面的业务建设,医疗类临床诊疗为核心,围绕患者就医服务,让医疗流程简单便捷、诊疗过程标准规范、医疗管理科学合理;非医疗类是以后勤、安防、基建为核心的大后勤建设,包括设备集中统一管控、运维服务精准高效、后勤保障准确到位、运营管理提质增效。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就要实现各系统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完成数据汇聚、数据分类、数据清洗、数据治理、数据应用,让数据产生价值,凝聚智慧,擘画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落地应用为实现智慧之梦提供支撑。
二、铸磐石之基,打造智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柱。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医院面临着巨大的数据挑战,包括来自各类临床系统数据库、医疗设备和患者记录的海量数据。数据成为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医院数据中心通过信息中枢平台、医院信息网络,将不同的业务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信息共享,统一数据资源调度。医院决策层或管理部门均可全院各类数据资源进行授权利用,发挥不同资源的各自优势,最大化的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信息中枢平台是基于南北向开放的统一平台架构,支持医院业务系统标准化数据的集成与上传,统一医院资源管理的扩展与升级。运用云计算、物联网、自动化控制、现代通讯、音视频、软硬件集成等技术,整合医院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如安防、消防、通讯网络、一卡通、信息发布、管网设备、能源监控、停车管理、自动化办公以及其他系统等);医疗业务系统(如HIS、LIS、PACS、EMR等业务系统);以及各科室科研管理等系统,实现医院各个系统的信息交互、信息共享、参数关联、独立共生。每个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又保证数据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同时根据运营实际情况进行参数调整,系统优化,从而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
探索医疗大数据平台。利用数据管道工具将HIS、LIS、PACS、EMR、HRP、运营管理等相对独立的一级业务生产平台数据,迁移至数据湖,对数据进行治理、清洗,结合医联体内各医院数据,最终形成医疗大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实现数据资产、数据分类管理。在医疗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新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设专病数据库,为医务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分析指标,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通过建设医疗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集成和应用间异构数据源跨网集成、灵活转换,同时构建了湖仓一体的“全数据”管理平台,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三、攀前沿高端,引领智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应用数字孪生、以5G为引领的新一代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医、教、研、管等各个领域及流程节点,规划智慧管理、智慧医疗、智慧服务等三大领域的智慧应用,并在此基础之上建设智慧医院可视化运营中心(IOC),为医院提供综合态势分析、异常事件监控、应急处置调度、高层决策指挥等功能。面向院区运维管理人员,提供集中的安防管理、资产、设施、能效等通用管理等功能;面向高级管理者,提供统一数据和业务呈现界面,实现院区总体的数字化运营分析,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四、韧匠心之本,深化智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医院以“三个六工程”为长期战略,以精准管理与智慧信息平台为核心,探索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新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完善智慧医院内涵建设,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1、以“医保移动支付”为突破,打通结算闭环全流程,实现群众零跑腿、少排队。
医疗、医保、医药只有有效联动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医保移动支付”,在就医流程中是关键环节,很多医院实现了患者线上线下的就医服务流程,但到结算阶段,由于结算系统的限制,不得不在线下窗口实现医保结算。为此,信息中心工程师梳理患者就医流程,和医保局进行沟通,研发“医保移动支付”系统,嵌入患者就医流程中,实现了普通门诊、长期门诊、住院医保结算、互联网医院医保结算等线上业务,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实现零跑腿、少排队的愿景。
2、完善智慧病区建设,全方位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医院智慧病区建设综合患者服务、信息可视、运营管理、移动物联、医疗协作等五大应用。通过护士站综合护理电子白板和多功能桌面终端,医护人员可以实时获取病区患者状态,交接班、输液远程监控、生命体征采集监护、接收患者呼叫,进行实时反馈处理,迅速作出辅助决策。
在医院全面开展“床旁一站式”服务模式,将患者门诊业务、住院业务包括入院、预交金、医保结算、信息查询由窗口服务前移至病区服务。“病房床旁智慧屏”集健康宣教、点餐服务、用药查询、检验检查、手术安排查看等功能于一体,将患者和医生、护士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医患互动体验。“移动护理推车”让医护办公更加高效便捷,查房和医嘱处理一站式解决,将时间还给护士,让护士回归护理。
3、检查检验自动推送,支持云影像信息跨院共享。
医院早在2017年开始探索云影像服务,也是省内最早实现影像上云、支持影像共享的医院。与传统“大袋子+塑料胶片”模式不同的是,云影像不依赖于胶片介质,它是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输,患者只需一部手机在手,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影像资料,并打破时空限制,支持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
4、提高检查检验互认率,避免患者重复检查。
完善医院HIS、PACS、LIS等系统建设,及时、准确的上传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确保能及时共享。优化门诊医生工作站功能、性能,方便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就诊,共享检查检验结果,方便医生快速诊断,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提升患者看病就医获得感。
5、创新互联网医院服务“新”模式,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
积极探索互联网医院“服务新模式”,进一步优化线上开药取药流程,统筹兼顾长远省级监管、支付、流转平台,实现了互联网就诊患者药品线下自取、线上配送等多种取药途径,让慢病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线诊疗,在家用药”。
推出互联网医院“专家团队门诊”,实现“轻重分级,随时就诊,专家亲临”,切实辅助解决优势学科患者众多的问题,让专家资源充分优化,能更多的解决疑难杂症患者痛苦。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诊疗服务的便捷性、及时性。
6、“区块链便民服务平台”推动居民医疗信息共享,保障群众信息安全。
电子病历是关于患者的重要医疗信息,信息中心业务团队在业务和技术上不断探索创新,开发“数字医院区块链便民服务平台”,在保证内容不被篡改的前提下让患者获得电子病历的管理权限,在实现电子病历数据表共享的同时,进一步保护了患者隐私,增强了患者使用医疗数据的自主性,推动实现居民医疗信息的共享和医疗的去中心化。
7、构建专题、专病数据库,做好决策支持,助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方案从数据治理、临床与科研服务以及提供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为医疗机构提供数据治理和应用服务。
建立临床数据模型,清洗、整合数据后满足后续应用,如患者历史数据查询、科研数据统计等相关场景。建立指标体系,构建运营数据仓库,按照医院实际应用场景定义指标的明细粒度以及维度边界,满足数据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对非机构化及半结构化数据治理,方便后续科研数据统计分析。
进而提供患者全息信息服务、科研统计服务、以及一些基础数据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同时提供后续相关科研数据池的服务,为建设专科专病数据库奠定基础。提供院内医疗质量控制相关数据,助力院长决策支持、国家绩效考核等。
通过智慧医院建设,从管理制度的执行,专科能力建设,医疗质量控制,孵化科研,辅助教学,优化就医流程,保障后勤服务高效,运营管理科学等多方面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医疗信息生态系统,做好了顶层设计,落实了功能内涵,引领了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赋能医院高质量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