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 铸牢医魂 迈上救死扶伤新征程
麻醉科 杨珮宁
今年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伟大历史节点到来之前,我作为兰大一院的新入职员工来到部队参加军训,体会了听党指挥的坚定不移,领悟了能打胜仗的热情豪迈,收获了作风优良的精神财富。
一开始,大家都对烈日下军训既有期待又有些畏惧,毕竟每逢军训必骄阳嘛,很多人都恨不得带上一箱子防晒、解暑装备,很担心不能适应突如其来的高标准的军事化训练。但是,当军训来临的那一刻,大家其实已经准备好了。
从稍息立正到齐步正步,从单个军人队列动作到军体拳、分列式,从起床集合到点名熄灯,我们用汗水换来了默契,用斗志换来了自信,用作风换来了守时,用勇敢换来了担当。
从稀稀拉拉到严肃整齐,从娇嫩懦弱到斗志昂扬,从担心晒黑给自己厚厚的涂满防晒霜到骄傲自信的仰起小麦色的脸庞,我们的口号声越发响亮了,精气神更足了,这便是成长与收获。
紧张的军训生活渐渐洗去了我们校园时代的随意和怯懦,换来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朝气。在军训中,经过反复的磨合,不断的坚持,我们学会了团结,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我们会克服身体上的不适,早起、训练、日晒,即使汗水淌下,只要命令在就能坚持不动。
军训让我真正地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不单单是服从命令就好,而是要把自觉服从纪律放在心上,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炎炎烈日下,我们挥洒着汗水,却无怨无悔。尽管酷暑难耐,但我们的脚步依然整齐,口号依然有力,歌声依然嘹亮。经过几天的训练,大家如同刚受阳光雨露滋润过的小草一般,积蓄着无限的冲劲。
行医之人,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业务本领和高尚的道德操守,更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体魄、协作的意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军训让我们收获了这些宝贵的品质,更收获了坚韧的心态和珍贵的友谊,在高强度高压的环境里人很容易团结,这就是集体意识的培养。
军训很苦,苦到让我们觉得似乎脱离了社会,变得寂寞无助;军训很累,累到让我们觉得神经时刻紧绷,身心日夜疲惫;军训也很美,美到让我们爱上这身迷彩不愿脱下,即便离开了军营也依然能听到悠扬的军号声。
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与军队建设关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它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再过几天,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了,回首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人民军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如一声春雷,似黑暗中的灯塔,使中国人民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终于找到了一条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光辉道路,而我们在建军90周年这个伟大时刻,亲身感受了人民军队新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了国防和军队全面深化改革的丰硕成果,接受了的加钢淬火般军事训练的震撼洗礼。
人民军队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全面履行着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我们作为兰大一院新入职的医务工作者,也同样走上了新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征程。
行医的意义同当兵一样,在于奉献。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大医精诚》所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无欲与无求,正是对奉献一词更好的阐释。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历代名医用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成为无数后世学者心中的一杆标尺。
“人命之重,有责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是如是行。我们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异常惨烈;我们的前线没有炮火,却同样生死一线。军人用忠诚铸造者“军魂”,我们也用自己的一生谱写着“医魂”。
“十年磨一剑,百岁难成仙。”十年可以培养一个大夫,但想要真正获得悬壶济世之能、起死回生之术却堪比登天。现在回头看,医者的成长其实犹如历经一场艰苦的磨炼,无数次的锤打、淬火,才能百炼成钢。医生是个治病救人的职业,选择了,便要一生笃志立行。
“铸牢医魂,坚定信念”,在迈上救死扶伤的新征程之际,我将用我的生命来践行一个医者最庄重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