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东岗西路1号的青春
每一位医者,都是少年立志,矢志不渝。自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词铭刻心底,为了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在求医路上不断拼搏。
一个个雄姿英发的青年入职兰大一院,日光为年轻的笑脸镶上金边。
从踏入医院的大门,他们经历了守护健康、使命必达的成就感,有过拼尽全力却又无力改变的挫败感,亦或全心全意却又暂时不被理解的委屈感,但从不退缩和动摇,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第13期《医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栏目——“新人快照”。我们走进52位新同事,倾听他们青春与梦想的声音,记录着东岗西路1号的青春。
有人说,“有了《医者》的陪伴,让我了解了医院文化,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知晓了各个科室的专业特色,让我很快融入了兰大一院这个大家庭。|”
有人说,“《医者》像是一个能说知心话的好朋友,每次有感慨时,提笔写上一段话,内心就平静许多。”
有人说,“《医者》记录着医院每位医者的‘情’与‘勤’。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传播医院的发展战略、新成就、新经验、新亮点;坚持不懈地把先进医学理念、人文精神、社会正能量根植在我们心中。”
有人说,“每当与生命赛跑时,都会想起《医者》上前辈们努力奋斗的画面,激励自己勇敢前行,迎难而上。”
有人说,“如果想深层次的了解身边的同事,《医者》是最好的捷径,这里安放着无数医者的柔软和情怀。”
有人说,“透过《医者》读懂了这个充满包容的集体——地域的包容,文化的包容,正是这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加入其中。”
有人说,“正是通过《医者》,同辈们让我知道,医生成长路本来就很苦,成长路上我并不孤单;前辈们让我知道,要想在专业上崭露头角,离不开始终如一的坚持。”
这些思考与感悟让他们获得了以后日子中追逐成功的力量。
如今,他们已用脚步和成长写就了美好故事的第一笔——
有人入选中华医学会,屡获省级医学奖项;有人明白了正是“求真务实,优质创新”的兰大一院“基因””引领着各个专业的飞速发展;学科专业飞速发展让年轻人有“被淘汰”的焦虑,所幸他们遇到了一群愿意分享、共同进步的伙伴;年轻的医者在这里感受到了医院大家庭的温暖,听到了来自患者家属真诚道谢……
尽管成长的路上还有很多困惑,但内心深处对职业的热爱、对病患的体恤,依旧支撑着这些年轻人在追梦的医学路上无悔无怨地前行。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着所有的东西同来。
在这里,周福硕遇到了爱人,迎接了儿子的出生;杨媛做了回患者,亲身经历了前辈老师执刀的手术,感受到了同事们亦医亦友的严谨与温情。
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练我们,磨练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祝愿年轻的医者蹒跚前行,美好成长。
感恩遇见
何等琪 口腔科主任 主任医师
九年前,带着美好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我有幸成为兰大一院一员。兰一人的勤劳、自律与善良感染着我,并慢慢渗透到了血液中去。
《医者》是兰一人的精神大餐,每一期都像在讲故事,于不知不觉中传扬兰一文化,展现兰一形象。她讲述着我们兰大一院每一位普普通通医者的“情”与“勤”。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传播医院的发展战略、新成就、新经验、新亮点;坚持不懈地把先进医学理念、人文精神、社会正能量根植于每位员工的心中。前辈们的情怀与智慧在字里行间闪耀,同侪医者中记录心得严谨务实。
感恩十年《医者》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美好。秣马再启程,祝福她的下一个十年更美好。
全心融入医院发展建设
李俊峰 传染病研究室副主任 主治医师
回想来到兰大一院工作的三年里,我得益于医院的发展,在医院的支持下,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收获。
2016年医院任命我担任传染病研究室负责人,接手工作后,根据学校和医院的发展规划,结合传研室的实际情况,清晰定位传研室的角色功能,明确传研室的发展目标,在科室人才建设、科研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完善了相关机制,使得传研室未来发展后劲提升和道路畅通。
个人发展离不开医院发展,三年的成绩和医院提供的平台分不开,未来我也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全心融入医院的发展建设中去,带领传研室集中精力谋发展,在临床和科研方面逐渐形成特色,打牢基础,形成氛围。注重长期积累,适时突破。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秉持不忘初心的信念,持之以恒,厚积薄发,一定会在未来有较好的收获。我也衷心祝愿医院的未来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医者》杂志越办越好!
这些年,我们一起走过
申冬琴 医疗辅助服务部副护士长
如果你想深层次的了解附一人,那《医者》是最好的捷径,这里安放着无数医者的柔软和情怀。十年的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不算很长,但你带给我对生活对人生以及对人性的感悟,可能比一般人一生的认识都要丰富得多。我非常喜欢《医者》、非常热爱兰大一院这个地方,你让我有机会更深切地体验到人生百般的滋味:现实生活的残酷与无奈,人性的高傲与冷漠,生命的美丽与脆弱……
愿我们携起手来,满怀激情,并肩奋斗,用我们的智慧和辛勤崇高的劳动再度书写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
谱写无悔护理青春
刘冬梅 男科副护士长 主管护师
工作至今,《医者》已陪伴了我8年的时间。每一本《医者》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段难以割舍的故事。正是里面激励的话语、感人的故事、医疗护理工作佼佼者的经历、冲击眼帘的工作场景照片,都让我激励自己勇敢前行,不畏困难,迎难而上。
深夜,手边总是放着一本《医者》,每当翻开熟悉的篇章,心里总有一份情怀与执着,这一份情怀,是对《医者》陪伴的难以割舍的情怀,这一份执着,是对挽救生命、呵护健康的执着。在她的陪伴下,我已经从一名稚嫩倔强的小护士成长为护士长。
选择了护理这份职业,我定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谨记希波克拉底誓言,谱写无悔的护理青春。
拾年成长
陈红琢 心血管内科副护士长 主管护师
6年前的盛夏,是我成为兰一人的日子。那个夏天很幸福,因为信念、执着与理想的种子,终于落地、生根、发芽。
6年时光,带给我的除了体重与样貌的变化,更多的是专业的积淀与内心的充盈。汤旭磊教授说“患者想到的,我们要想。患者没想到的我们要替他想到,站在他的角度去解决他的问题”。
凡事只要用心对待,无论得失、成败、聚散,都是一种成长,是一份根植于内心的安稳与满足。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懂得感恩。
我的医院我的家
董乔梅 中心实验室 副研究员
时光荏苒,匆匆而过,不知不觉中慢慢我长大了。
毕业之初,我选留到了科技处,大家年龄相仿,相处和睦,每天都过得都很开心。后来,我加入到了中心实验室这个大家庭,中心实验室人员众多,初来乍到本以为不好融入其中,加入后,才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欢乐与温暖。
当我的妈妈做完胆囊切除手术躺在病床上,同事们前来病房看望时;当我的宝宝降生,同事们送来问候和祝福时;当同事下乡,我们簇拥着她送去食品和嘱咐时……一个个瞬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医院是温暖的,幸福的,这里更象是我的家。
医者十年
王正峰 普外二科副主任医师、谭恩丽 老年病三科 主治医师
仿佛弹指一挥间,我和我的爱人已来到兰大一院就职十年。十年前还是青春年少,十年后已然鬓发微霜。十年,《医者》也从初试牛刀到稳健前行。十年里我们和《医者》都在成长……
十年之前,伴着铿锵有力的火车声,我踏上了这篇苍茫的土地,连绵起伏的土山,飞沙走石的戈壁,奔腾不息的黄河,还有春天里满眼满眼的沙尘……虽然自然环境种种不适,但为了爱情,为了梦想,我们依然选择留在这里。
很多人曾经问我们,你们为什么留在这里?很简单,只要和“兰一"确认过眼神,就是“自己人”了,虽然宿舍简陋但温馨,虽然科室领导严厉但很温暖。医院很多,像家的很少!领导很多,温暖的很少!如此,来了就不想走了。
十年前,虽然每天都很努力,但亦是战战兢兢,唯恐哪里有疏漏耽误了患者治疗。早起是脑子里像在放电影一般,都是病人的各种情况:昨天的检查结果是不是都看了,那个病人胸痛会不会有什么特殊情况,该不该给谁安排复查……有人说住院医师住院医师就是住在医院里,虽然我们没有时时刻刻都在医院里,但心却是时时都在医院。为了不耽误工作,连领结婚证都我们都没有专门请假,查完房穿个白大褂匆匆赶去民政局,虽然不免尴尬,但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呀!
《旧唐书·许胤宗传》曾记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对于接诊的每一个病例,我们都会认真思考,认真总结,不断完善自己。行医同时,我们也是临床一线实习带教老师,也会时时提醒学生,要边实习边思考,要带着问题来上班,带着问题去看书,理论只有结合了时间才有更深的体会,实践有了理论的之处,技术才会不断进步。
十年里,我们在无数医者的指引下努力前行,沿着前辈们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汲取着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和营养,努力积累,不断完善,努力做成兰大一院这座建筑中的一块基石,努力做好医者长河中的一枚砂砾。
希望十年以后,“医者”依旧在前进的路上……
我们的拾年
酒旭东 眼科 主治医师
还记得2002年入学后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时镜前得意的笑容;还记得2006年实习时主管的老人康复出院时由家人搀扶着走到医生办公室专门握住我的手说的那声:谢谢哦,小酒大夫;还记得2007年入院医院第一次举办的员工入职仪式上慷慨激昂的宣誓。带着憧憬和自信开启我的医者之路。
起初的三年着实辛苦。每每凌晨时分,顶着困意接诊处理急诊眼外伤病人让人痛苦不堪;如再遇到个病情或伤情复杂的急诊,就不止是生理上的疲惫,心理上的恐慌也是不言而喻,每次处理患者后就无法再次入睡,只能静静等待日出。如此大体力的支出原想安慰自己可能会瘦一点,结果逐渐出现的双下巴和无奈放开的一个又一个腰带扣却告诉我“现实终于有机会比理想来的丰满些。”
好消息是,科室给予了我大量临床实践的机会,眼科的几位师父、师兄师姐不厌其烦手把手指导,让我在业务上迅速成长。从零开始的我逐渐掌握了教、学、研的新技能,如今的我终于获得了大教室里绝大多数本科学生抬头听课的“礼遇”以及甘肃省眼科同行在我学术会议发言后的赞许。
十年,由一个本科住院菜鸟成长为一个硕士高年资主治,有的是夜班急诊的历练、有的是疾病、手术的磨练、有的是患者和家属亦敌亦友的考验。忘不了的是,兰大一院眼科大家庭的温暖,忘不了的是,疲惫过后患者一句真诚的道谢,忘不了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言。
一名放疗科医师的心路
陈小华 放疗科 主治医师
2014年07月,满怀期待的我从兰州军区总医院放疗科来到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这是一个具有50余年建科历史的科室,是甘肃放疗的奠基者,作为一名从事放疗的医师,能够来到这里工作是莫大的荣幸。
踏入放疗科的一刻,眼前的一幕让期待掉进了北冰洋,除了失落,还是失落。早已落后的加速器、模拟定位机,坑坑洼洼的病房地面,还有布满裂缝的病房墙面,裂缝上粘着的纸条,用最原始的方式观测着墙体的倾斜和滑动,使早已是危房的病房看着更加揪心,唯一让人心暖的是挂满医生办公室的锦旗和护理站一排排的奖状。
是什么支撑着这么一个科室引领着甘肃放疗的发展,我在不停问自己?可百思不得其解。随着工作的深入,渐渐我明白了,是兰大一院放疗科同事对患者精益求精的治疗,热情洋溢的护理,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弥补着硬件设施的不足,他们治愈的不仅是患者躯体的病痛,更是对恐癌心理的守护。
在“求真务实,优质创新”的医院精神指引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力量续写放疗科历史华章,创造放疗科明日辉煌!
5年成长,要感谢的太多
郭振霞 血液净化中心 主管护师
时光荏苒,到兰大一院工作已有5年。我从一个棱角分明的乡村姑娘成长为学生眼里的老师,需要感谢的太多。
对于学医人,学习理论知识不难,将理论应用于临床、服务于病人也不难,难的是当出现否定的声音、意料之外的结果,能否继续迎难而上。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是没有这些担当和能力的。值得庆幸的是,遇上了好领导、好老师,站出来帮助我扫除障碍,让我有勇气、有信心继续前行。
其次,要感谢病人。第一次扎针、第一次做一些特殊的操作,离不开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工作中也有提异议的病人,但正是病人的直言快语才使得我们不断去思索,挑战墨守成规。
血液净化专业近5年时间飞速发展,每次外出会议学习都会发现全国各地血透人员学习热情持续高涨, 在这样的氛围中,一直有种即将被淘汰的焦虑感。还好,工作中有一群愿意分享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好伙伴,大家在一起去讨论每一个细节,让新知识更好的适应甘肃本土化。所以,感谢工作中的辩友,让我成长的步伐更稳健。
最后,感谢《医者》的接纳。因为爱好写作与《医者》结缘。每次有小小的感慨时,都会给《医者》这个能说知心话的好朋友写上一段话,倾诉内心的情感。
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杨媛 生殖医学专科医院 主治医师
世界上最大的成功, 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2016年,我来到了兰大一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每一天都很满足,每一年都很充实。看似每天医院和家之间的简单交替,却是深藏着我汲取知识和养分的奥秘。周围的每位老师同事,也深深感动着我。记得今年年初妊娠合并化脓性阑尾炎,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痛得大汗淋漓,撕心裂肺,正值春节放假,当值老师和同事二话不说,迅速实施了手术,从备术至开台不超过十分钟,一丝不苟的诊治我痊愈出院。老师们没有因为放假而松懈自己的责任,无论何时何处,只要责任在身,都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患者面前,减轻患者病痛。前辈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熏育新人,撼动和鼓励着我的从医之心。
我爱我的职业,更爱我的医院。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胜任更多的角色
张恒玮 普外一科 主治医师、吕晓 妇产科 主治医师
从一片平川忘不尽的沈阳,到延绵数千里黄土高坡的兰州,一个为了支援自己的家乡,一个为了自己的西部情结。我们告别恩师、好友,回到了张恒玮的故乡。
由于我俩的博士生涯大多数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临床经验较为浅薄。备受感动的是,无论手术台上还是检查室中,老师们总是放手让我们参与各种手术,给予了我们锻炼技能的平台。
一年中,充实的临床工作让我们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临床思维,也让我们赢得了上级医师的一致好评。在临床工作之余,我们坚持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独立撰写英文论文,并双双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为以后的临床科研工作夯实了基础。张恒玮主要进行甲状腺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三篇,以其他作者发表论文数篇。吕晓主要进行妇科肿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发表SCI论文一篇。针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发表SCI论文一篇。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胜任更多的角色,在成为一名医者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感恩,是我对医院真挚的情感
袁浩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成为兰大一院的一员已一年有余。我深切地感受到医院的飞速发展,以及医院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沉淀在心中的是对医院、对科室的感激。
感激医院、科室对一个平凡的应届毕业生的接纳。医学的一大魅力是其不确定性。记得一位老师说过:临床中没有一例病例是完全符合书本的。消化科每周至少一次的病例讨论、医院组织的肿瘤多学科诊疗都是对书本很好的补充、完善。集思广益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清晰,也促使我不断提高。古语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在兰大一院,医术和医道兼得的医者不胜枚举,典范尽在身边,“仁爱尚德,追求卓越”是我不变的方向。
感恩,是我对医院真挚的情感。
《医者》犹如启明星,照亮前行之路
唐飞飞 急诊科 主治医师
算起来我已在兰大一院工作了三个年头。急诊科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繁杂的工作内容、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个个儿都像拦路虎,示着威,恐吓着我,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负重,更有心理上的高压。
为了摆脱工作中的磕绊和负面压力,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的更顺利,除了工作中加倍努力和认真外,回到家后依然常常是挑灯夜读,刻苦学习专业理论。可即便这样武装自己,当遇到坎坷时,偶尔也会怀疑能不能坚持下去。
直到两年前偶然间接到了宣传科别老师的一个电话,让我首次真正接触到《医者》这本杂志。从扉页开始一页页的翻看,我欣喜地发现《医者》内容丰富,不仅有和我一样的同辈青年医生的成长共享,更重要的是还刊登了我院很多知名教授的关于他们工作和生活感悟的专家访谈。我的同辈们让我知道,医生成长路本来就很苦,成长路上我并不孤单;而我的前辈们让我知道,要想在专业上崭露头角,离不开始终如一的坚持。
《医者》犹如一颗启明星,在我茫然的医学之路上照亮了前行的曙光。感谢《医者》,它散发着青春活力,教我积极、乐观、向上;感谢《医者》,它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助我的梦想远航;感谢《医者》,它一路陪伴着我,坚定着我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医生的信念和方向!在它十周岁之际,我由衷的祝愿它与时俱进、绵延流长!
十年《医者》造就医者仁心
何志洲 急诊科 护师
我一直相信“仁者爱人,故,人者爱仁”。俗话十年医者路,造就父母心,那么,十年《医者》造就了医者仁心。
医者路不易。记得有家属对我们的同事大打出手,是《医者》带着我凝视自己,向黑暗发出声音。记得个夜班累趴的一幕一幕,是《医者》走入我心深处,带来鼓励,让我更加专注得坚守。记得疏远家人朋友后的埋怨,是《医者》总带思想之美出现在我眼前,伸出小手,将我抚触。
三十而立
姬鹏宇 检验科 检验师
据说当年五祖弘忍出题,弟子神秀作一偈语,众人皆叹好,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然而被名不见经传的小卒看见了,也作了一首,众人皆叹妙,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不知名的小卒,即是后来得了五祖衣钵的六祖慧能。这段故事在中国佛教传为佳话,作为开智见性的测试题。
偈语是佛门的话,这两首文字在我们俗家人看来都是诗一般,且都是好诗。我自己从这两首偈语中感悟到是变化和虚空。变化就是动态,就是每天从我手里过去的检验指标,每一个点都有意义,可是这些点连起来的趋势更有意义。那些血尿标本的测值如此,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个沟坎高峰也如此。得意时是青春的酣畅淋漓,挫折便是那淋漓之后的小憩,处处无不尽风光。
虚空就是我不知道,我没有。因为没有所以还可以容纳很多,因为不知道,所以可学的还很多,只要还有所求有所学,生命就有动力有追求,心便不会空虚。就像《金刚经》里说的,弟子问佛如何安顿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呢,佛说“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点一点,认真的,做事。
古人说“三十而立”,说得真好,从儿时的懵懂到一路求学,再到这短短的职业生涯,终于将自己安顿在了一个城市,一个集体,突然就感觉人生三十像极了一道坎,迈过去,终将结束一段旅途,而更重要的是即将开启新的征程。说“点”,人生三十也算得一个光荣的时刻,勿问过去,点的方向更重要;说“无”,即便一无所有,因为心怀梦想,便日日皆安,万事皆欣欣向荣。
约定长久的陪伴弥补曾经的缺席
周福硕 心血管外科 医师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从丙申盛夏,转眼已至戊戌金秋。
从出生,到去各地求学,再到完成学业,整整27年,始终生活在一日三餐米食相伴的南方的我,陡然来到“一碗面”堪称经典的金城兰州,起初自然很不习惯。所幸的是,在这里,我与越来越多的兰州人开始相遇、相识、相知。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爱人,一位地地道道的兰州姑娘,我们相识、相知、相爱在兰大一院,我们的儿子也出生在兰大一院,庆幸来到这里,感谢有你,我的兰大一院。
刚上班没多久,党委宣传部别林娟科长打电话告诉我,想在《医者》杂志的新人快照栏目写一篇关于我的报道,我当时很是诧异,为什么是我?这种情况下,她自然是用表扬的话来回答我,其实我是愧于接受的。后面仔细想想,这个栏目,也许反映出一个深层的含义:兰大一院是一个充满包容的集体,地域的包容,文化的包容,正是这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加入其中。从采访到见刊,一切顺利。自此以后,《医者》便一直陪伴着我,因为里面记录了我们医务人员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危急抢救的时刻,有医患之间的感动,也有学术知识的传播,这些点点滴滴,都在无形地鼓舞着我,激励着我,使我获益,伴我成长。
今年正值兰州大学110周岁,兰大一院70周岁,而《医者》也已10周岁,曾经的那些年,我缺席的太多,感谢时光让我们相遇。遇见后的美,是无尽的甜蜜。唯有继续伴你们成长,才是对你们最好的献礼。不负韶华,铭记最初的誓言,让生命更健康、更美丽。
带上《医者》,一路前行
哈武华 泌尿外科 医师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已工作两年余。回首这两年多的时光,我见证了泌尿外科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更掌握了泌尿外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我们不是警察,但是我们要有警察一样敏锐的眼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不是经济学家,但是我们要选择出对于病人获益最大的治疗方式;我们不是地理学家,但是我们熟知地理,熟知常见病的流行学特征;我们不是工人,但是我们要熟练掌握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
记得刚入院时,对医院工作完全是陌生的,还好有《医者》陪伴,让我了解了医院文化,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知晓了各个科室的专业特色,让我很快融入了兰大一院这个大家庭。没有什么言语能表达我对《医者》的感激和喜爱。
“已往不可谏,未来犹可追,理想其未远,振翼而腾飞”,收拾好行囊,带上《医者》迈开坚定的步伐,一路前行。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我义不容辞
姚广 妇产科 医师
从九年前踏上医学之路,到如今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一路走来,艰辛与汗水、责任与担当、收获与成长时时相伴。
“医术乃医者之本”,初入科室看到一大群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前辈,我深知自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洒满汗水的日子总会有所收获。为训练缝合熟练度,家里抱枕在一针一线中千疮百孔;为随时洞悉患者情况,周末假期的日子从没有体验过自然醒;为公众号运营与科室宣传,每每工作至凌晨;为科室会议顺利举办,承担起很多未曾做过的组织协调工作……疲惫辛劳后,一声新生儿的初啼,一个患者认可的微笑,一个个公众号关注人数的上升,一次次会议的成功举办,都让疲惫的身心瞬间治愈。
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林巧稚医生曾说医者是“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对生命,我们比任何人都尊重。站在生死线上,从生死边缘将一个个生命拉回是我们的责任;怀着温情与关怀,减轻每一位患者的痛苦是我们的责任;保持理性的恪尽职守,保障每一对母婴的安全是我们的责任……
从医之路刚刚开始,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坚定信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我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