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雄:PACS发展史(产业发展篇)

陈金雄:PACS发展史(产业发展篇)
2016-07-17 11:13:32

总体而言,PACS走过了单机应用、科内局域网应用、全院网络化应用、区域互联互通应用几个阶段,其产业化也有着与之相关的特征。早期的PACS生产企业呈现为大量的小型科技公司;到全院网络化应用阶段,通过自身发展或兼并收购,逐渐过渡到适当数量的大中型专业医疗信息化企业和大型影像设备企业的PACS部门。当前,风起云涌的移动互联和云计算正在快速影响PACS的发展,呈现出新的产品特点,如移动影像、云PACS(Cloud PACS)、机器学习、计算机辅助诊断等,而一大批与传统PACS产业形态不同、具有互联网特征的新兴PACS科技企业正不断涌现,形成对传统PACS产业的冲击和进化。


(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PACS产业的兴起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或项目转化,如美国军方最早的DIN项目由MITRA公司接手并最终被AGFA公司在2002年收购;这类PACS从开始就是网络化设计。二是从单机工作站发展而来,如国内较为熟知的两个影像工作站软件efilm和Piview。efilm工作站转化为加拿大思代公司(Cedera)的PACS并最终被Merge公司收购;而最新的消息是IBM以10亿美金收购了Merge公司成为IBM进军医学影像和医学软件的平台Waston。Piview工作站转化为韩国英飞达公司(INFINITT)PACS系统,目前仍活跃在市场上。GE、西门子、飞利浦、Agfa等是最早一批PACS欧美生产厂商,后期也涌现了如McKessen、DR System等一大批优秀的PACS厂商,至今依然在欧美市场占有重要角色。据Medical Exchange网站的记录,美国市场上目前有74个主流PACS厂商及近200个PACS产品,日本的Fujifilm和韩国的INFINITT是能够进入北美主流市场的亚洲PACS厂商。欧洲和日韩市场以本地PACS厂商及国际知名影像设备厂商的PACS为主。


国内的情况也类似,蓝韵公司最初从超声工作站起步,逐步发展到蓝网PACS;老牌的天健公司从最早模仿国外单机工作站到天健PACS。早期的PACS,无论是网络还是单机,主要是放射图像的传输、存储、显示、处理和简单报告,还没有涉及放射科流程这个方面。另一方面,早期的PACS系统主要面向放射科,也没有扩展到超声、内镜等其他部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一大批小微科技型企业开始引进、开发单机或科室PACS,大量影像工作站和PACS软件的产品涌现出来,在解决基础的影像传输、归档、显示时,基本能满足医院的要求;在2000年前后,部分公司涉足全院PACS实施并形成了天健、岱嘉、安科、东软四家的格局。同时,随着HIS在医院的大规模建设,一批HIS公司也开发了RIS/PACS,并在承接HIS的同时为医院实施了RIS/PACS,典型的如天健、中联、金仕达、东软等。2000年后,国外PACS公司大举进入并在大型医院的全院PACS系统的市场份额逐渐逼近国内企业,甚至超过了国内企业;2010年开始的国家对县医院能力建设PACS专项的投资,一些国内PACS厂商抓住机会获得大量合同,如沈阳东软、深圳蓝韵(现蓝网)、四川金盘、福建易联众、西安华海、大连心医、浙江莱达、南京长城等,也逐步在各自的领域立足,使得国内厂商在县及以下医院的PACS占有率大大提高。根据估计,中国PACS市场目前有几十个国内生产厂商及10个左右的国外品牌,主要是美欧日韩厂商,而稳定、主流的PACS的厂商有20个左右。


(二)发展过程中几个对产业化影响的因素


1.信息交互与集成


信息化技术改善放射检查流程的效应在PACS中体现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从医嘱、登记预约、检查、报告、审核、发布等基本工作流程的数字化,以及科室管理、读片、质控管理的数字化。流程改善和优化的基础是信息交互和集成,因此,各国在PACS发展中均十分注重。北美放射医学协会(RSNA)和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于1998年成立了IHE组织,其目标是促进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为不同子系统之间的互连提供集成方案。IHE陆续发表了医疗保健集成的技术框架(Integration Healthcare Enterprise Technical Framework),对放射科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定义并建议医院、PACS厂商使用。IHE倡导并于2001年起开始的互联互通测试(Connectathon),每年进行测试并在北美放射学年会期间进行展示。IHE对PACS在与设备、ADT(出入院)、Order(医嘱)之间的通信进行了规范和协调,目前已经从放射学和医学信息领域扩展到心脏病学、眼科学、实验室等。在陈星荣、戴建平教授等放射学先哲的早期启蒙下,中国于2006年第一次在上海组织了IHE China互联互通测试;2008年,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成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装备信息交互与集成分会(IHE-C)”,于2008年至今每年举行IHE-C互联互通测试,对推动PACS的互联互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主流PACS厂商和产品已经基本支持IHE技术框架并主动参与IHE Connect-an-thon测试;国内大部分PACS厂商也在IHE-C协会的推动下在产品中实现了对IHE基本技术框架的支持。


2.进入医疗器械监管范围


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有美欧厂商生产PACS在美国食药监局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和欧洲统一认证CE(CONFORMITE EUROPEENNE)进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在21世纪初PACS没有涉足大量影像后处理前,FDA对PACS是二类管理;其后,大量只有在CT、MR、DSA的独立工作站上才有的高级后处理功能,特别是心脏、血管、虚拟肠道、计算机辅助诊断CAD被逐渐集成并应用到PACS上,使得FDA对涉及高级后处理的PACS进行三类管理。中国于1998年成立了医疗器械监管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国内PACS的CFDA(以前称SFDA)产品注册证直到2005年才开始发出,并成为PACS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的门槛,并逐步提升PACS产品的规范和质量。由此以后,一些个体的、小型的PACS公司未能跨过注册和监管的门槛而消失。


3.快速增长的影像数据量


2000年后,PACS的产业化主要集中在全院PACS,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将全院放射、超声、内镜、病理、介入等影像集中归档存储管理;第二,以集成为核心,将PACS与HIS、电子病历、设备连接成一体,以DICOM、HL7、IHE标准和技术框架为基础实现互联互通。2005年后,随着DR的普及,以及多排螺旋CT、高场磁共振、平板DSA的出现和快速增长,影像数据量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所有多排CT薄层数据量占全院影像数据量的60%以上。拥有影像设备较多的大医院,日均数据发生量达到100GB以上,对PACS的传输技术、归档存储技术、高效显示和交互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海量数据的传输、归档和处理技术也成为当前PACS产业化的壁垒之一。


4.影像后处理


不同于其他医疗信息化系统,PACS还属于诊断类的医疗器械,在2000年后,随着多排CT的发展,医学影像后处理逐渐成为PACS的标准配置,后处理的功能范围从多层面重建、三维重建到更为复杂的血管分析、心脏分析、虚拟肠道、自动器官分割和计算等。因此,一大批同时拥有传统的传输归档技术和影像后处理技术的PACS企业应运而生,除了传统影像设备厂商GE、西门子、飞利浦外,国际上知名的如TeraRecon、Vital Image、Merge、INFINITT。国内在2010年前后PACS公司才逐渐引进或自主研发了基础的影像后处理,如海纳医信、西安盈谷等,但其后处理性能还不能与国际产品相比。目前,PACS对于MPR、3D重建的处理已经常规化,而血管、心脏、肺、自动分割的分析、计算等高技术手段,大多数国内PACS厂商还无法掌握。


5.VNA和医学通用浏览器


Vendor Neutral Archive(VNA),翻译为厂商中性或中立归档,是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归档和访问架构,据称是未来PACS的体系架构。其主要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不同标准格式的临床资料,如影像、波形、数据、文本可以进行统一的归档,并对归档资料进行生命周期管理;第二,不同机构的不同的PACS系统可以通过IHE XDS等交互协议进行集成访问;第三,支持基于HTML5协议、无插件浏览器,打通各种操作系统、打通PC端和移动端的浏览。伴随VNA架构PACS的出现,一个新的概念Universal View,称为医学通用浏览器,也应运而生。医学通用浏览器的最大好处在于临床资料的交互和共享是通过标准文档的交换和共享的,而非数据集成,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集成的难度,为临床浏览提供了便捷的方法。目前,国际主流的PACS厂商逐步开始发布各自基于VNA架构并安装使用。


(三)产业化趋势


当今对PACS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是继20世纪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种巨变。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须直接进行控制。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的出现,使得PACS的产业化也发生跨时代的变化,从以往PACS软件、硬件的销售、技术服务转变为PACS商业化应用服务,也可以称之为PACS的SaaS(Solution as a Service)模式。随之出现的是云PACS(Cloud PACS),国际上主流的PACS厂商及一些创新型公司陆续发布了云PACS解决方案,国内也有部分传统PACS厂商涉足,如东软。但国内大量涌现的是从互联网或其他行业跨界而来的非传统PACS厂商,其专业影像技术解决能力、对医疗的认识等仍有待PACS使用者(医生)的检验。移动互联是目前乃至未来最具活力且正在改变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产业,PACS的移动互联产业也正在处于快速增长的初期。总之,面向未来,不接近、不掌握云PACS和移动PACS技术,将失去PACS行业的地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