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详情
作为承担着东北地区最大诊疗量的综合性医院,近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通过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依托强大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了从宏观管理决策,到微观细节执行的全方位、高效率信息化管理,将大型公立医院诊疗资源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投入情况】
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
【操作过程】
1、科学分析诊室利用率,动态调整诊室安排
通过信息化管理决策系统,可以统计各科室工作日及节假日的诊室利用情况,以此为依据调整诊室安排,缓解超负荷科室的压力,并减少闲置诊室,有效为患者服务。以该院皮肤科为例,其工作日的诊室利用率一直为100%,而其它一些科室的诊室利用率不足五成。据此可以调整诊室安排,将相应诊室在闲置时段改为皮肤科诊室。而随着季节变化,各科室门诊量浮动,则继续动态调整,将诊室调配给利用率更高的科室。
2、出诊纪律自动监控,倡导医生全天出诊
规范医生出诊时间,倡导全天出诊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保证服务品质和满意度的基础。该院日均出诊医生已达286人,仅靠人工抽查难以保证监督效果;而得益于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全面、可靠的出诊纪律信息化监控系统得以实现。
印证医生出诊时间的数据点很多,经过反复论证,医院系统采集医生接诊第一位患者的时间为其出诊时点,将其与规定的正常出诊时点以及当日首位患者的挂号时间进行双重比较,得出该医生的出诊评价。出诊纪律评价按迟到时间分为六级,即按时出诊、出诊缺陷、一、二、三级出诊事故以及未请假不出诊;科室的出诊纪律数据经加权后体现在在医务管理部门日常的质控统计中,与科室绩效挂钩。统计本身并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监控系统上线仅五个月,全院按时出诊的医生比例,已大幅提升至84%,监控成效和挤出的时间资源可谓显著。
与此同时,经过倡导和督促,选择全天出诊的医生比例上升至95.8%,进一步增加了该院门诊的医疗资源。
3、合理安排预约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预约挂号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排队挂号的痛苦,但机械的安排预约挂号点并不能改变“一号难求”的局面。可信赖的决策平台与灵活的预约方式为医院提供了良好的优化工具。
根据每个专业和医生的看诊数据,可以个体化地设置每名出诊医生开放预约的具体时段或时间点。如果该医生需要复诊或提前预约的患者较多,就可以适当延长预约时段;而有的医生以现场挂号的患者为主,或者该科室的患者以不便上网或不便使用自助服务的人群为主,那么就可以适当减少预约号源,方便更多来现场挂号的患者就诊;如果某位医生上午的患者很多,但下午的患者很少,则将预约时间更多倾向于下午,反之亦然。出诊医生每个预约时段的起点和终点均可以精确到分钟。而预约看诊间隔可以根据医生的看诊习惯来设置。这些,无疑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诊疗资源。近三年来,医院的总体预约挂号率不断攀升,而儿科、妇产科等优势科室的预约率更可达到20%-40%。
4、优化影像检查流程,缩短检查等候时间
患者在门诊开立检查并缴费后,无需排队预约分诊,信息化平台会根据患者的检查类别和部位等信息,以及各检查设备的利用率,自动安排检查时间及地点,并在到诊确认时,将信息以分诊条码的形式打印给患者。分诊条码上包含检查ID、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项目、时间及地点,以及预计取报告的时间等必要信息。精确的计算和安排,使得检查等候时间大大缩短。之后,患者只需持条码按照预约时间至检查室扫码,其基本信息便可第一时间自动同步上传至检查设备及RIS系统;患者检查完成后图像可以实现PACS系统与EMR系统同步上传,临床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查看检查图像,对于病情紧急患者尽快救治;基本做到检查图像传输零延误。
医院放射科实行报告、胶片及光盘全集中打印,患者影像检查报告完成后,信息平台会推送短信,提醒患者携带分诊条码到取片处打印胶片和报告,并领取包含患者全部检查信息的光盘;取片处收回条码,完成检查流程。检查全程患者只需要刷条码就可以完成身份识别,无人工录入环节,保证准确率100%,医疗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为达成“普通检查当日完成,复杂检查不超过第二天” 的目标,放射科根据每项检查所需时间,以小时为单位合理安排预约就诊人数,提高检查设备的利用率,缩短等待时间;并于就诊高峰期持续跟踪统计大型设备预约情况,动态调整设备工作时间,努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目前,医院CT检查日均1400余例,磁共振检查日均300余例;每台CT设备每日工作时间平均延长1小时,磁共振设备现已工作至次日0点,设备每日工作时间较前增加1-2小时。
5、科学分析就诊流程,直观判断服务瓶颈
得益于信息化决策系统强大的数据挖掘和组合分析能力,信息化平台可以在汇总患者挂号、就诊、医嘱、收费等信息和时点的基础上,综合计算出患者在待诊、缴费、取药等就诊各环节的等待时间,以及通过收费窗口、自助机、网络预约等不同方式挂号的人数比例;将一个个抽象而难以统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使服务流程中的瓶颈一目了然。
强大的信息化平台为医院医疗效率提升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无论是人员安排、工作时间调整,甚至设备的开放时间、自助机摆放位置,都可以在数据的挖掘组合中高效的找到依据。而对出诊纪律、门诊电子病历合格率等指标的信息化监控,则给医务管理部门提供了客观的管理依据,并进一步保证了医疗质量。
系统上线以来,通过科学调配诊疗资源,患者就诊的平均等候时间下降了13.4%,即为每名患者每次就诊节约了6.3分钟的等候时间。考虑到医院庞大的门诊量,相当于每1个工作日为患者节省的时间总计超过43天。
【创新亮点】
1、宏观方面,依托信息化管理决策系统,医院实现了诊疗资源数据全方位实时查询,除了把握常规医疗数据,还可以统计各诊室利用率,患者在候诊、缴费、取药等各环节的排队时间,并监控大型检查设备的使用效率等。通过对门诊全流程监控,随时调整发现的“瓶颈”,进而优化对于诊室、设备、人员等资源的利用。
2、微观方面,医务管理部门可以实现对每名医生的出诊情况进行精确、个体化的查询和精确到分钟的调整,实现诊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对于医生出诊纪律的监控与规范,将对患者服务的细节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根据设备的实时利用情况,进行智能化分诊,及时的短信推送,大大方便了患者,提升了设备利用率。
【达到效果】
近年来,医院通过不断完善的信息化技术,依托强大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了从宏观管理决策,到微观细节执行的全方位、高效率信息化管理,将大型公立医院诊疗资源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在信息化决策平台的支持下,医院南湖院区在并未大量增设门诊诊室的情况下,年门诊量较五年前增长了57万人次,增长率为28%;
2、与三年前相比,医院门诊量上升了14.1%,而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上升了13.3%;
3、监控系统上线仅五个月,全院按时出诊的医生比例,已提升至84%;
4、精确的计算和安排,使得普通影像学检查等候的时间大大缩短。临床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查看检查图像,基本做到检查图像传输零延误。而检查全程患者只需刷条码就可以完成身份识别,无人工录入环节,保证准确率100%;
5、通过科学调配诊疗资源,患者就诊的平均等候时间下降了13.4%,即为每名患者每次就诊节约了6.3分钟的等候时间。
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大量科学的可信赖的客观依据,依托强大的信息化决策平台,医院已经实现了精益化管理;然而,对于优质服务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依靠科学高效的决策分析、准确到位的执行、及时快速的反馈,以及连续不断的改进和提升,相信在未来的路上医院会走得更快、更好。
作为承担着东北地区最大诊疗量的综合性医院,近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通过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依托强大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了从宏观管理决策,到微观细节执行的全方位、高效率信息化管理,将大型公立医院诊疗资源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投入情况】
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
【操作过程】
1、科学分析诊室利用率,动态调整诊室安排
通过信息化管理决策系统,可以统计各科室工作日及节假日的诊室利用情况,以此为依据调整诊室安排,缓解超负荷科室的压力,并减少闲置诊室,有效为患者服务。以该院皮肤科为例,其工作日的诊室利用率一直为100%,而其它一些科室的诊室利用率不足五成。据此可以调整诊室安排,将相应诊室在闲置时段改为皮肤科诊室。而随着季节变化,各科室门诊量浮动,则继续动态调整,将诊室调配给利用率更高的科室。
2、出诊纪律自动监控,倡导医生全天出诊
规范医生出诊时间,倡导全天出诊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保证服务品质和满意度的基础。该院日均出诊医生已达286人,仅靠人工抽查难以保证监督效果;而得益于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全面、可靠的出诊纪律信息化监控系统得以实现。
印证医生出诊时间的数据点很多,经过反复论证,医院系统采集医生接诊第一位患者的时间为其出诊时点,将其与规定的正常出诊时点以及当日首位患者的挂号时间进行双重比较,得出该医生的出诊评价。出诊纪律评价按迟到时间分为六级,即按时出诊、出诊缺陷、一、二、三级出诊事故以及未请假不出诊;科室的出诊纪律数据经加权后体现在在医务管理部门日常的质控统计中,与科室绩效挂钩。统计本身并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监控系统上线仅五个月,全院按时出诊的医生比例,已大幅提升至84%,监控成效和挤出的时间资源可谓显著。
与此同时,经过倡导和督促,选择全天出诊的医生比例上升至95.8%,进一步增加了该院门诊的医疗资源。
3、合理安排预约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预约挂号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排队挂号的痛苦,但机械的安排预约挂号点并不能改变“一号难求”的局面。可信赖的决策平台与灵活的预约方式为医院提供了良好的优化工具。
根据每个专业和医生的看诊数据,可以个体化地设置每名出诊医生开放预约的具体时段或时间点。如果该医生需要复诊或提前预约的患者较多,就可以适当延长预约时段;而有的医生以现场挂号的患者为主,或者该科室的患者以不便上网或不便使用自助服务的人群为主,那么就可以适当减少预约号源,方便更多来现场挂号的患者就诊;如果某位医生上午的患者很多,但下午的患者很少,则将预约时间更多倾向于下午,反之亦然。出诊医生每个预约时段的起点和终点均可以精确到分钟。而预约看诊间隔可以根据医生的看诊习惯来设置。这些,无疑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诊疗资源。近三年来,医院的总体预约挂号率不断攀升,而儿科、妇产科等优势科室的预约率更可达到20%-40%。
4、优化影像检查流程,缩短检查等候时间
患者在门诊开立检查并缴费后,无需排队预约分诊,信息化平台会根据患者的检查类别和部位等信息,以及各检查设备的利用率,自动安排检查时间及地点,并在到诊确认时,将信息以分诊条码的形式打印给患者。分诊条码上包含检查ID、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项目、时间及地点,以及预计取报告的时间等必要信息。精确的计算和安排,使得检查等候时间大大缩短。之后,患者只需持条码按照预约时间至检查室扫码,其基本信息便可第一时间自动同步上传至检查设备及RIS系统;患者检查完成后图像可以实现PACS系统与EMR系统同步上传,临床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查看检查图像,对于病情紧急患者尽快救治;基本做到检查图像传输零延误。
医院放射科实行报告、胶片及光盘全集中打印,患者影像检查报告完成后,信息平台会推送短信,提醒患者携带分诊条码到取片处打印胶片和报告,并领取包含患者全部检查信息的光盘;取片处收回条码,完成检查流程。检查全程患者只需要刷条码就可以完成身份识别,无人工录入环节,保证准确率100%,医疗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为达成“普通检查当日完成,复杂检查不超过第二天” 的目标,放射科根据每项检查所需时间,以小时为单位合理安排预约就诊人数,提高检查设备的利用率,缩短等待时间;并于就诊高峰期持续跟踪统计大型设备预约情况,动态调整设备工作时间,努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目前,医院CT检查日均1400余例,磁共振检查日均300余例;每台CT设备每日工作时间平均延长1小时,磁共振设备现已工作至次日0点,设备每日工作时间较前增加1-2小时。
5、科学分析就诊流程,直观判断服务瓶颈
得益于信息化决策系统强大的数据挖掘和组合分析能力,信息化平台可以在汇总患者挂号、就诊、医嘱、收费等信息和时点的基础上,综合计算出患者在待诊、缴费、取药等就诊各环节的等待时间,以及通过收费窗口、自助机、网络预约等不同方式挂号的人数比例;将一个个抽象而难以统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使服务流程中的瓶颈一目了然。
强大的信息化平台为医院医疗效率提升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无论是人员安排、工作时间调整,甚至设备的开放时间、自助机摆放位置,都可以在数据的挖掘组合中高效的找到依据。而对出诊纪律、门诊电子病历合格率等指标的信息化监控,则给医务管理部门提供了客观的管理依据,并进一步保证了医疗质量。
系统上线以来,通过科学调配诊疗资源,患者就诊的平均等候时间下降了13.4%,即为每名患者每次就诊节约了6.3分钟的等候时间。考虑到医院庞大的门诊量,相当于每1个工作日为患者节省的时间总计超过43天。
【创新亮点】
1、宏观方面,依托信息化管理决策系统,医院实现了诊疗资源数据全方位实时查询,除了把握常规医疗数据,还可以统计各诊室利用率,患者在候诊、缴费、取药等各环节的排队时间,并监控大型检查设备的使用效率等。通过对门诊全流程监控,随时调整发现的“瓶颈”,进而优化对于诊室、设备、人员等资源的利用。
2、微观方面,医务管理部门可以实现对每名医生的出诊情况进行精确、个体化的查询和精确到分钟的调整,实现诊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对于医生出诊纪律的监控与规范,将对患者服务的细节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根据设备的实时利用情况,进行智能化分诊,及时的短信推送,大大方便了患者,提升了设备利用率。
【达到效果】
近年来,医院通过不断完善的信息化技术,依托强大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了从宏观管理决策,到微观细节执行的全方位、高效率信息化管理,将大型公立医院诊疗资源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在信息化决策平台的支持下,医院南湖院区在并未大量增设门诊诊室的情况下,年门诊量较五年前增长了57万人次,增长率为28%;
2、与三年前相比,医院门诊量上升了14.1%,而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上升了13.3%;
3、监控系统上线仅五个月,全院按时出诊的医生比例,已提升至84%;
4、精确的计算和安排,使得普通影像学检查等候的时间大大缩短。临床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查看检查图像,基本做到检查图像传输零延误。而检查全程患者只需刷条码就可以完成身份识别,无人工录入环节,保证准确率100%;
5、通过科学调配诊疗资源,患者就诊的平均等候时间下降了13.4%,即为每名患者每次就诊节约了6.3分钟的等候时间。
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大量科学的可信赖的客观依据,依托强大的信息化决策平台,医院已经实现了精益化管理;然而,对于优质服务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依靠科学高效的决策分析、准确到位的执行、及时快速的反馈,以及连续不断的改进和提升,相信在未来的路上医院会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