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生命接力!兰大一院多学科协同成功救治急性肺栓塞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生命接力!兰大一院多学科协同成功救治急性肺栓塞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2025-08-21 17:42:53

 

8月15日,兰大一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一名急性肺栓塞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49岁女性患者,经过综合治疗,患者好转出院

7月7日,该患者因急性肺栓塞当地医院就诊急诊手术时患者血压下降,意识快速恶化至模糊,四肢末梢湿冷、发绀,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乳酸酸中毒,发生难治性休克,命垂一线兰大一院ECMO团队接到紧急联系后迅速赶赴当地,为该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安全转运至兰大一CCU进行治疗

患者转入后,兰大一院高度重视,副院长白明第一时间查看患者情况,启动全院多学科联合协作机制,统筹全院医疗资源全力施救

治疗期间,在ECMO支持,患者血压逐步回升,意识转清,但新的危象接踵而至。患者反复胸闷、气短,频繁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胆红素指标飙升相继出现急性心力衰竭高乳酸血症,急性肝衰竭同时合并出现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在评估患者病情后,ECMO团队紧急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减轻心脏负荷启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紧急联动EICU团队,启动双重血浆置换治疗,逐一应对各类严重并发症多项机械支持下,随着血泵运转,患者症状逐步缓解,各项检验指标稳步下降成功跨越数道生死关卡。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核心病因双侧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多发急性肺栓塞仍需攻坚介入医学科团队多次会诊,分阶段实施外周溶栓、肺动脉造影+留置导管溶栓等精准治疗,最终实现血流灌注通畅,患者未再发胸闷。

 

 

随着ECMO与IABP支持时间延长,患者心功能逐步恢复,但ECMO穿刺处出现严重脂肪液化。心血管外科团队会诊评估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同期完成ECMO撤除、股动静脉修补术及清创缝合术。术后患者即刻拔管清醒,同日评估后成功撤除IABP。从“多器官机械支持”到“逐步撤离”,多学科团队协同奋战半个月,为患者好转争取了机会。8月5日,该患者转至康复科继续治疗,伤口治疗团队负责创面愈合,康复科团队制定个性化心肺功能与肢体功能训练方案,患者活动能力稳步提升,于8月15日顺利出院。

在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中,患者的病情以“危重-缓解-再危重”的节奏反复,从肺栓塞到休克、心衰、肝衰、弥漫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多器官受累,每一步都濒临绝境。兰大一院EICU、输血科、介入科、心血管外科、康复科、伤口治疗中心等多学科团队无缝协作,在ECMO、IABP、CRRT、人工肝等生命支持技术辅助下从急诊救治到器官支持,从病因攻坚到康复管理,突显了多学科团队协作与急危重症生命支持技术联合应用的重要性,标志着兰大一院危重症综合诊疗水平实现新的突破

 

【拓展阅读】

急性肺栓塞是由于血栓等栓子突然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疾病起病急、进展快易引发全身脏器缺血缺氧及代谢紊乱,病死率高。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急性肺栓塞是危重症领域死亡率极高的急危状态。ECMO通过体外循环替代部分心肺功能,为受损心肌提供“休息”机会,促进心功能恢复,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受到缺血影响,肝细胞在短期内大量坏死,导致肝脏合成、解毒、代谢等核心功能急剧丧失,出现急性肝衰竭双重血浆置换是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能高效减轻毒素对机体的损伤,是人工肝支持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兰大一院ECMO中心自2019年开展以来救治各类型ECMO患者近930例,远程转运近220次,最远距离1700公里,ECMO救治存活率55%,达国内领先水平,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ECMO救治及转运中心,ECMO救治病例数曾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十名。除常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重症肺炎、心脏手术术后、暴发性心肌炎、ECPR、高危孕产妇、脓毒性休克、肺栓塞、甲状腺危象、重度哮喘等各种疾病导致的急性可逆性心肺衰竭的ECMO支持,兰大一院ECMO中心率先开展高危复杂PCI辅助技术,开展了西北首例extraVAD,单管双腔VV-ECMO经皮腋动脉颈内静脉置管左心辅助,介入式左心辅助装置下高危PCI辅助治疗等新技术

 

文图|心血管内科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洁

审核|党委宣传部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