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大一院心脏中心白明教授团队成功开展甘肃首例激光鞘辅助下起搏器电极导线拔除术。该手术的开展填补了甘肃省在此项高端技术领域的空白,标志着兰大一院心脏中心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处理复杂起搏器并发症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58岁男性患者,10年前因“快慢综合征”于外院植入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今年1月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在外院更换。术后,患者切口出现持续性红肿、疼痛,并伴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渗出。后经自行口服抗生素及当地医院药物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来兰大一院心脏中心就诊,被诊断为起搏器囊袋感染。由于患者电极植入时间已超过10年,电极与血管、心腔内组织可能存在严重粘连,若不能彻底移除感染电极及脉冲发生器,极易引起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白明教授团队组织多学科讨论,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后,制定“全麻下机械鞘辅助电极拔除+感染囊袋清创一期缝合术”手术方案。术中对原起搏器囊袋进行清创并取出脉冲发生器,在X线透视引导下尝试机械鞘分离电极,但因组织粘连严重且钙化明显,传统方法难以突破。在多次机械鞘尝试无果后,白明教授术中及时调整策略,启用激光鞘系统进行电极拔除,在关键粘连部位发射短脉冲激光,精准汽化纤维组织,逐步松解电极与上腔静脉、右心房壁、三尖瓣环之间异常紧密的纤维性粘连,最终将整根电极安全、完整拔除。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据白明教授介绍,起搏器装置感染是起搏治疗最凶险的并发症,致死率高,而彻底移除感染装置是根治的唯一方法。但对于植入时间较长的电极,拔除犹如“心脏拆弹”,风险极高。传统机械拔除主要依靠物理牵拉和扩张分离粘连,对血管和心脏组织牵拉损伤较大。激光鞘系统头端发射脉冲激光,可被周围纤维组织高效吸收并瞬间汽化,实现对粘连组织的“冷切割”,对电极和正常血管心肌几乎不产生热损伤,可实现高效、微创的分离,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是处理陈旧电极的革命性工具。
该手术的顺利完成,代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已实现“机械鞘+激光鞘”双技术平台全覆盖,可依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案,为起搏器感染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精准、高效的治疗选择。
文图|心内科
编辑|党委宣传部 刘洁 刘丽君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洁
审核|党委宣传部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