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成功举办兰州大学第15期学科交叉论坛——医工交叉论坛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成功举办兰州大学第15期学科交叉论坛——医工交叉论坛
2025-02-26 17:40:39

 

2月23日,为促进多学科协作创新,推动医疗技术突破与临床服务能力提升,兰州大学第十五期学科交叉论坛---医工交叉论坛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成功举办。论坛共吸引300余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参加,共同探讨学科交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与广阔前景。

本次论坛由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承办,涵盖了先进粒子与医学前沿、化学制剂与中医药学、医工影像与医学融合、生物材料与医用创新、细胞免疫与医疗发展、人工智能与医学数据、环境微生态与大健康、临床研究与医疗实践、管理人文与医疗协同九大分论坛。兰大一院副院长白明,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车世平,副院长孟文勃,张立婷,雷军强,姬瑞,张磊,侯小明及科技处副处长王玉平担任分论坛坛主,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聚焦医工交叉热点议题,立足各自研究领域,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交流研讨。

 

 

 

 

先进粒子与医学前沿分论坛以“粒子医学勇攀高峰,拓展医学诊疗新领域”为主题,在门急诊综合楼五楼A区会议室举行。张立婷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质子、重离子等先进粒子技术正引领着肿瘤治疗领域的第三次革命,我们要以“医学+X”的跨界思维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徐国强教授、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张世旭教授分别作了“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中的有机化学:分子设计、合成与创新”“兰州大学质子、硼中子先进粒子治疗装备研发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

 

 

 

 

化学制剂与中医药学分论坛以“化学医药交汇融合,共绘医疗科技新蓝图”为主题,在药剂科三楼会议室举行。姬瑞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卫生资源,在医疗健康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希望参会的人员,积极与专家学者交流,学习中医药研究的新思想、新范式、新方法,勇于探索中医药学交叉融合研究的新路径。甘肃中医药大学刘永琦教授,兰州大学药学院陈朋教授,化学化工学院陈建军教授、叶为春教授分别作了“中医药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新白叶藤碱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合成与抗肿瘤研究”“西北特色植物资源中新颖天然化合物的发现与活性探索”“基于多重增强SERS基底混合药物在窄浓度范围内的定量检测研究”的专题学术报告。与会人员围绕化学制剂与中医药学融合与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

 

 


 

医工影像与医学融合分论坛以“医工影像深度融合,共铸医疗技术新辉煌”为主题,在英福楼五楼第二会议室举行,雷军强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现代医学已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时代,单一学科难以应对复杂疾病挑战,通过跨学科协作整合资源,是提升诊疗水平、攻克疑难重症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严福华教授作了“医工交叉助力放射影像学科发展-瑞金经验分享”的报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帆教授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基于胸部CT数据的多疾病跨界机会性筛查新成果”。随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汪宝堆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海向军教授、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赵学靖教授、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张朗教授分别就自己研究医工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精彩的报告。

 

 

 

生物材料与医用创新分论坛以“医用材料前沿探索,引领医疗器械新变革”为主题,在门急诊综合楼四楼MDT会议室举行,王玉平副处长表示,生物材料与医工交叉的价值在于探索如何让“材料的智慧”更深度地服务于生命的修复和重塑。丁莉芸教授率先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高灵敏光纤生物传感器在体实时监测技术,该突破性成果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型动态监测工具。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曹鹏飞教授、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马鸿云教授、兰州大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张靖翔博士分别就自己研究医工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展了精彩的演讲。与会人员与专家围绕生物医用材料研发范式转型、智能诊疗器械临床转化等前沿议题展开了研讨。

 

 

 

细胞免疫与医疗发展分论坛以“细胞免疫前沿攻坚,助力疾病治疗新突破”为主题,在门急诊综合楼二楼C区会议室举行。侯小明副院长致辞中表示,共同探讨如何以多学科之力解锁免疫系统的奥秘,将前沿发现转化为治愈疾病的新希望意义重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焦作义教授团队分享了“免疫时代的胃癌精准治疗”的精彩讲座,兰州大学医学部王德贵教授作了“靶向DNA损伤多途径诱发抗肿瘤免疫的探索”的报告,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张秋宁教授团队介绍了“重离子辐射免疫研究新进展”,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文华教授则从tRNA合成机制探讨人类疾病机理。与会专家就学科交叉合作展开讨论,共谋医疗创新路径。

 

 

 

人工智能与医学数据分论坛以“医疗智能领航前行,助力数据应用新升级”为主题,在住院部综合楼三楼西区心内四病区示教室举行。白明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医工交叉研究对于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杨志鹏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马智慧教授、信息工程与工程学院刘刚教授、兰大一院赵晶助理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医学研究中的数学赋能”“COVID-19的建模、预防和防控”“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交叉研究”“基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健康数据的产学研一体化AI创新平台”的学术报告。随后与会专家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分享经验、交流想法,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达成了共识。

 

 


 

环境微生态与大健康分论坛以“生态健康共筑未来,助力健康守护新篇章”为主题,在住院部综合楼信息中心会议室举行。张磊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兰大一院期待能够与各位老师一起打破学科界限,构建“环境-微生物-宿主”三位一体的健康评估体系,发展基于生态调控的疾病预防新范式,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山川大地,为“健康中国”贡献西部智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德奎副院长分享了“甘肃地区防治幽门螺杆菌的最新策略”;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斌副院长以"复合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为题,为高原居民心肺部疾病发展研究提供重要见解;兰州大学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韩华雯教授则展示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人体代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探索"的研究成果;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章高森以“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大健康应用”为题,探讨了极端环境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会专家针对高原特殊生态场景,对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攻关方向展开圆桌讨论,现场初步达成了多个跨学科合作研究意向。

 

 

 

临床研究与医疗实践分论坛以“临床实践创新不断,推动医疗进步新跨越”为主题,在门急诊综合楼五楼A区会议室举行。孟文勃副院长在致辞中强调临床研究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同学科的智慧在这里碰撞,为新的学科增长点提供了可能,推动医院整体学科建设迈向新的高度。孟文勃教授作了“胆管结石复发预防的临床研究设计与逻辑自洽”的报告;兰大一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梁天虎研究实习员、麻醉手术科的高朝辉医师、麻醉手术科冀成英硕士研究生、妇产科雷婷主治医师、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赵俊贤研究实习员分别分享了“中国疾病负担与循证评价研究”“基于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开发低中心静脉压肝切除术后谵妄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围术期不同时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机器人辅助下宫颈广泛切除术(Radical Trachelectomy)的单臂多中心可行性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注册全流程解析”等内容。与会专家通过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临床实践创新提供思路,助力医疗技术进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管理人文与医疗协调分论坛以“医疗管理人文并重,助力服务效能新提升”为主题,在门急诊综合楼10楼会议室举行。车世平副书记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健康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学科交叉已成为推动创新、破解复杂问题的关键路径,希望通过今天的论坛,三所学院能够发挥专业优势,搭建医学与管理和信息学科的交流平台,提升学科间的协同攻关能力,进一步催生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推进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促进重要成果转化应用,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刘亚军、副院长保海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阎石分别对各自学院近年来在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做出的工作进行了介绍。与会专家围绕医院管理效能提升展开务实探讨,以交叉研究破解管理痛点为诉求,从精细化运营、患者体验优化、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医疗大数据分析等角度,提出将现代管理理论与医院实际场景结合的创新路径。

学科交叉是破解医学难题,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提升的关键路径,此次论坛通过整合院内外资源,为多学科深度协作搭建高质量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深度碰撞与融合,也为攻克复杂医学难题开辟了新途径。未来,兰大一院将与管理学院、信息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共建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联合课题申报、技术应用验证等方式,打造“医学+X”交叉研究新高地。

 

 

文|科技处

图|党委宣传部

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丽君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洁

审核|党委宣传部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