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3岁的幼儿不慎从18楼坠落,命悬一线,在兰大一院多学科紧密协作下,经过紧急抢救和治疗后,幼儿已转危为安。目前患儿恢复良好,并计划进行全面评估后出院回家休养。
8月29日17时左右,兰大一院儿科接到120急救中心电话通知:“一名3岁幼儿不慎从自家18楼坠落,目前意识模糊,需急诊转入儿科进行抢救治疗。”接到电话后,儿科第一时间组织召开抢救协调会,安排PICU抢救经验丰富的医师及护理人员组建抢救小组,并联系小儿外科、骨科医师提前到场,全力做好患儿的抢救治疗保障工作。
18时40分左右,患儿在面罩吸氧下被转入儿科,已经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口唇持续流血、体表多处渗血、呼吸深大、三凹征阳性等危重状况。接诊后,医院为患儿开通绿色通道,第一时间组织小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口腔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手术科、眼科、胸外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等10余个科室的专家赶赴PICU进行会诊,制定抢救措施、手术及治疗方案。
经过全面检查,发现患儿肝脏破裂、全身多处骨折、动眼神经损伤等多处损伤,情况十分危急。小儿外科、骨科医师在麻醉手术科医护人员的配合下急诊为患儿实施了肝破裂修补手术和骨折部位内固定手术。数小时的奋力救治后,患儿脱离危急情况,生命体征得到改善,术后再次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进行系统治疗。
在兰大一院医护人员10余天的不懈努力下,患儿病情目前已逐渐稳定,手术恢复理想,一场多学科团队协作的生命救援与赛跑终于取得圆满收官。
【拓展阅读】
意外伤害是由于非故意的外部事件导致的身体伤害。《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儿童高空坠落伤意外伤害发生率仅次于车祸伤,在儿童伤害死因中排前三,平均年龄约五岁,超七成不幸身亡。在儿童人群中,1-4岁为高发人群,受伤部位46%为头部,24%为上肢,发生地点40%在家。
预防儿童遭受高处坠落伤害,家长及监护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家庭环境中,应对所有可能成为坠落点的区域,如窗户、阳台等,安装适当的防护设施,如防护栏杆(栏杆距离小于9厘米),并确保其稳固可靠。同时,应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强调高处活动的潜在危险,并指导他们避免在无监护的情况下靠近或攀爬高处。
第二,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安全知识,使其充分认识到高处坠落的严重性,并教育他们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第三,确保儿童常去的场所,包括教育机构和娱乐场所,其设施均符合安全标准,并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与维护,以防止因设施老化或损坏引发的意外事故。
第四,一旦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立即联系紧急救援服务,并根据儿童受伤情况,采取恰当的初步急救措施。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之前,避免对受伤儿童进行不必要的移动,以防伤势恶化。
第五,对于经历过高处坠落的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应提供必要的心理关怀,帮助他们处理可能产生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促进其心理恢复。
文|儿科 党委宣传部
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丽君 梁凤至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凌 刘洁
审核|党委宣传部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