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金秋十月,甘肃在连续五百多天无新增新冠病例的情况下,突如其来遭到其变异株“德尔塔”的猛烈攻击,防疫压力空前。面对“强敌”入侵,防疫部门立即果断组织抗疫,一场抗疫大战拉开帷幕。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前面我们就是战士,接到组织号召,无数人争先恐后地报上了名字,当然,包括我——一名普通的老党员。在医院的统一安排下,全院进入战时状态,暂停门诊,保留急诊,全院人员待命,报名人员准备两个月的生活用品,提前打包放在科室,随时等待出发。大家都明白,我们这场仗面对的敌人是谁—德尔塔变异株,其传染力是当初原始毒株的数十倍。
10月22日下午五点,接到医务处电话:“是王医生吗,医院现需派你们紧急支援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重症病区,半小时后医院篮球场集合!”挂完电话,在市场买菜的我立马回家换衣服,赶往指定地点,在篮球场遇到了各科室拉着小皮箱的同事,显然大家都早已做好准备。媳妇是陪着我到达集合点的:“老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家里有我呢,我和宝宝等你回来。”是啊,可爱的儿子刚满周岁,这还是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离开你们,等我回来,蹒跚学步的你肯定可以满地撒欢了。
按照防疫规定,到达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当天我们被单人单间安排到了独立房间,生活用品大到羽绒服,小到牙刷牙膏、垃圾袋,全部下发。在这里,我再次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后援的强大:可口的饭菜、温馨的鲜花、可能用到的防护用品和药品……我们要做的,就是立即进入状态。
由于患者暂时没入院,当晚就立即进入新装好的病区熟悉“三区两通道路线”、新冠诊治指南、防疫要求、医院设备、办公系统……紧接着是为期两天的严格培训,专业人员讲解、实操训练、严格考核,通过考试后才能准入“红区”,这是铁的纪律。要知道,如果有人失误一次导致暴露,将可能把病毒直接带出病区,导致整个医疗团队全军覆没!所以没有一个人不认真学习,更何况,我们团队对应的是重症病房!各个病区内,随处可见的是那熠熠生辉的党旗和中国红。
24号下午,第一批病人从兰州市肺科医院转来,记得当时通知有两例危重型病人,其中一例需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按照刘健副院长和李春主任的要求,病区呼吸机需提前调试好试运行,在气管插管设备,急救设备无误的前提下安排专人将他们快速从救护车转运到病区,并为其安排到VIP病房。
邱海波、赵瑞强、李卿、中医“德叔”这些平日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国家级专家亲临一线,指导和帮助本地团队。查房,学习……由于新院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当天晚上,大多数的医生都是连续工作到了零点才回住处休息,因为我们必须充分掌握所有患者的前期情况,第二天早晨全院的大交班需要科室负责人向医院详细汇报,工作量巨大。当晚,担任科室秘书的我协同市二院重症医学科李春主任整理资料,直到凌晨两点,临走时,她说:“五点咱俩就来啊,患者夜间情况,今晨的化验一出来就必须马上写入汇报表。”那晚,我俩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没有吃晚饭。
国家指导组专家邱海波教授说过:“体现我们治疗水平的不是我们插了几个插管,转了几台ECMO,而是我们的普通型患者没有转入重型,我们的重型患者经过治疗没有转成危重,我们的危重患者仅仅在无创呼吸的辅助下好转,而不是给他插管!”他要求每天的交班汇报表必须清楚到让他看到表的第一时间就能知道每一个病人的全部情况,标点符号,排版都不能出错……
经过了一天的治疗,患者的情况均比较稳定,最终的那个患者也并未进入插管状态,医护人员的排班也已经井然有序,管床医生、值班医生均分配到位,为了保证患者安全,所有管床医生均为经验丰富的各大医院ICU上级医生,每班的值班医生必须有至少一位的ICU医生或者会插管的医生,6小时一个班。
第二日晚,为了能尽快完成所有工作计划,兰大一院重症科郭鸿主任拿着她的笔记本电脑,我俩再次工作到凌晨两点半,还是那句话,五点到病区。期间担任医疗组长的兰大二院重症科马莉主任忍受着带状疱疹的剧痛,仍然每天坚守在工作岗位。为了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并准确向专家组汇报,我们组建了一个小的交班群,每位主任就像住院医师一样亲力亲为,交班表初稿发到群里后,不管凌晨几点,都会收到回应,指出改进的地方,小到标点符号……
刘健副院长曾语重心长地说过:“甘肃经济力量薄弱,各个行业都很不容易,我们不仅仅是在治疗病人,我们是在治疗这个社会,如果疫情每天不出现转机,新闻报道持续新增,全省的人民会逐渐奔溃的,大家的收入水平负担不起长时间的停摆,所以我们要时刻明白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
进入病区的我们发现,新冠的治疗跟常规的治疗完全不一样,每一个患者都很无辜,他们承受的不仅仅有身体的病痛,更大的是心理的恐惧和社会的压力。
为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膳食科提供的饮食肉类较多:鸡腿、红烧肉、鱼类等,当发现重症病区大多数患者年龄偏大且饮食清淡后他们立即推出了个性化饮食方案,每餐吃完的同时立即由护士逐个询问并记录患者下一餐的要求:1床要牛奶、香蕉,2床几个西红柿、少盐,3床要虾……
其中一位88岁的老人,由于听力原因交流困难,护理老师特意为其准备了白板写字交流,得知他咀嚼功能欠佳后,马莉主任将自己早餐的馒头拿到了病区,再三叮嘱让护士给泡着让老爷子吃了;为了防止下地坐轮椅的患者膝盖受凉,每人配备一条浴巾,并每天测量病区空调下的室温和湿度;为了改善其中一名心理压力太大的患者康复,特意安排心理科医生为其治疗,刘健副院长亲自坐在床旁跟其谈心减压。
由于每天早晨7:30就要将每个患者的电子版病情汇报提交到专家组,我们每晚在晚上12点完成初稿,群里反复核对,凌晨5:30起床,跟夜班医生了解患者夜间情况和凌晨的检查结果并快速补充填入,6:40发送到“交班群”再次审核,6:50下楼坐车,7:20到病区后再次完善后A3纸排版打印,8:00到达会诊中心准备全院大交班,在国家和省级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由于大家进病区都是穿着防护服,患者可能只能认出查房的大教授,但后面跟着的每一位“小医生”都是从省级三甲医院调来的医疗骨干,他们没有一点所谓的“架子”,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线医生,为患者“擦屎倒尿”的不乏原单位的护士长,拿着笔记在床前详细记录患者血氧饱和度数值的不乏原单位的高级职称医师。我们的目标就是严密监测,确保零死亡,让每个患者都顺利康复出院,让金城兰州的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可能有无数次,他们下班后错过饭点;无数次他们在深夜交接班后在入冬的寒风中等待专用车辆返回住处;无数次他们为了减少穿脱次数里面穿着成人尿不湿进入病区;无数次他们是主动忍受着西北冬天没有暖气的房间入睡,因为防疫要求所有住宿房间不能开中央空调;无数次他们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而主动延长工作时间。我们从没规定过管床医生的上下班时间,因为他们时时都在,同事之间从没听说过一句要提前下班的话,更多的是:“你怎么还没走,你怎么还不去吃饭,你怎么又来了!”对于值班医生,他们6小时的轮换导致生物钟完全紊乱,但从来没有人抱怨过……
有人问我,“你们一直是往前冲,你们怕过吗?”我说:“我们怕过,只是我们没有退缩过。”我们深知“德尔塔”毒株的厉害,两年来,多少的同行在抗疫过程不幸感染,但我们不上,人民怎么办?前些天的一个下午,突然收到通知所有上班人员暂停返回住处,已经在通勤车内的人员不准下车,房间的不准出房间,紧急核酸检测,因为上一批的检测中发现一例可疑阳性,那一次,大家都很担心,担心的不是自己被感染,更多的是自己如果感染,可能会对整个团队和全省的抗疫进程造成的巨大影响!好多人都是由于室温低而有轻微的感冒症状,但我们相信科学,在核酸检测复核阴性后继续穿上白色战袍抗击病毒。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天的高强度工作虽然辛苦,但可以说是收获满满,国家和省级专家严谨的工作方式和细心的指导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国家指导组陆续撤离甘肃,全省病例已经连续数天无新增,重症患者清零,没有一例死亡,每天有大量病人陆续出院,小区陆续解封,我们的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于是后续的同事开始接替我们的工作,我们进入为期14天的隔离期,虽然我们还想继续为一线贡献力量,心中也有些许的不舍,但我们服从安排,就像同事谈丽敏所说:“隔离也是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坚守不出房间的纪律,因为可口的饭菜会按时按点的由专人放在门口的椅子上,我也从视频中看到了儿子初次走路的可爱模样,让我们在党旗的指引下再一次为抗疫的彻底胜利贡献最后的力量!
文|王结能
编辑|党委宣传部 南如卓玛 房子懿